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体育科学》2021年第7期

  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新时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健身需求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支撑。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基础进行梳理,分析“十四五”期间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机遇与挑战。研究认为,国家战略定位开启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新篇章、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同发展、跨领域融合发展等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带来机遇;同时面临新冠疫情加大构建难度、社会生产体系变化提高服务要求、人口结构变动激化供需矛盾、协会脱钩过渡期产生机制变革、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资金缺口等风险挑战。基于此,围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发展、均等化发展、融合化发展、智慧化发展、一体化发展、法治化发展6个维度,提出“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的主要任务,并从场地设施、赛事活动、体育组织、健身指导、信息服务、体质监测6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武术作为我国体育、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有机组成,其研究的科学化、纵深化、体系化水平不断提升。回顾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武术“学、练、赛”产出研究成果,科研意识普遍形成;改革开放后至90年代中期,武术教学训练研究持续纵深,历史文化与教育研究兴起;90年代末至北京奥运时期,武术基础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传播与发展成焦点主题;北京奥运后至新时代的当下,武术研究更多融入国家战略,学术体系架构逐步完善。在此过程中,学科借鉴与理论融合向广向深,但特色学科理论融入尚不充分;凝练形成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但系统学术理论研究尚不深入;研究范式与方法持续创新,但学科特质和标识性尚不鲜明;理论命题与成果契合时代诉求,但转化与运用时效性尚不够强。其间的发展逻辑是,以国家意志为根本导向,紧随社会变革发展进程;以实践困境为基本反馈,加快应用性理论的研究;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导向,推进学术研究系统发展;以文化自觉为内生动力,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互鉴。展望未来,武术研究应着眼2035年远景目标,提升研究决策质量,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着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构建标识话语体系,弘扬中华民族独特精神;致力彰显固有学科特质,深化学术体系建设,提升武术研究中国特色;深入探索武术发展规律,创新武术发展方式,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通过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残障学生学校体育政策的更迭脉络,归纳我国残障学生学校体育政策特点及存在问题,发现残障学生学校体育政策演变历史不仅契合了我国各个阶段的社会发展需求,还反映了各个阶段残障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真实写照,形成了百废待兴中孕育发展(1949—1959年)、残障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保健课程紧密结合(1978—1984年)、残障学生学校体育方针与国家法律政策相契合(1995—2007年)、残障学生学校体育发展与体育强国梦融合(2008年至今)的政策特点。我国残障学生学校体育政策存在政策目标不明确、内容分布失衡与政策评估机制不完善的主要问题。应以残障学生发展实际明晰政策目标,创建联动执行机制;全配套的政策法规,优化残障学生学校体育政策内容布局;完善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政策执行落地生根。

  摘要:闲置工业空间的处置问题,是产业结构升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城市规划考虑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与体育发展的有效结合,推动工业空间再利用,化解体育发展中的空间资源短缺问题,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运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实地调研、案例研究的方法,研究我国体育发展驱动下闲置工业空间再利用的实践模式,总结优势、特征与发展困境,提出未来展望。研究认为,体育发展驱动下的闲置工业空间再利用在我国具有6种实践模式:城市旧工业区转型体育产业园区模式,滨水工业带中的体育空间营造模式,工业建筑群转型为全民健身中心模式,大型工业建筑改造体育综合体模式,小型工业建筑改造体育场馆模式,特色工业设施中的体育项目开发模式。实践表明,体育发展驱动下的闲置工业空间再利用具有结构功能匹配、产业前景广阔、社会价值外溢等方面的优势;呈现出政府整体规划与政策配套作用关键、大型国有企业资源和效率优势明显、土地政策的开放程度存在地方差异、开发与运营方式呈现多样化趋势4个特征;面临着规划引导不足、协同机制缺乏、政策配套不足、产业融合度低、基础研究薄弱等方面的困境。从5个方面提出未来发展展望:1)加强规划引导,发掘体育在城市更新和产业转型中的长期效用;2)推进协同发展,引导大型工业国企转型发展体育产业;3)优化政策配套,激发社会资本长期投资空间改造和运营;4)丰富空间利用方式,统筹推进物质更新与文化更新;5)加强体育空间规划研究,探索新型体育空间开发利用方式。

  摘要:新时期,在国家全力推进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号召下,科技助力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成为化解居民多元化需求与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间矛盾的刚性之需。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实地考察及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从科技赋能视角入手,在梳理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演变历程基础上,围绕治理的基本逻辑、风险预估及实施路径对城市公共体育服务迈向智慧化治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治理主体间关系重组、治理客体间双向反馈及主客体治理方式的理性抉择是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治理形成的内在逻辑,而其风险预估表现在加剧阶层固化、扩大公共体育服务差异化程度、技术依赖下的“勤政”或“懒政”及滋生新。此外,推进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化治理的路径主要包括政策引导,倡导技术使用中立与透明,平衡居民健身数据权利与平台权力;协调发展,促进主体统筹,区域兼顾,实现共建、共治与共享;市场轴心,注重城市要素导入,深化公共体育服务治理创新;监管协同,推进城市公共体育服务法制、公众与媒体结合。

  摘要:体质健康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深入研究我国国民体质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对改善国民体质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旨在为体质健康区域差异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为改善我国不同地区国民体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选取2015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作为衡量指标,结合粗集方法和遗传算法对我国国民体质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我国总体国民体质存在东高西低现象;2)经济因素是影响一个地区国民体质的重要因素,人均生产总值高的华东地区和较高的华南地区国民体质综合水平较高;3)西北地区居民体质健康状况偏低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改善西北地区居民体质状况应该从多方面入手;4)全年日照时数、年平均湿度等自然因素是影响国民体质的重要自然环境因素。基于粗集方法和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属性简约归纳学习方法对于研究国民体质影响因素是很好的选择。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加强教育与培训,完善健身设施建设等,才能提高各地区国民的体质健康水平。

  摘要:目的:分析下肢低强度加压半蹲起训练对核心区肌群肌肉的激活特征和主观疲劳度的影响。方法:招募北京队青少年女子摔跤运动员10名,在持续加压、间歇加压和不加压的条件下,进行4组半蹲起练习,第1组重复30次,其余均为15次,负荷重量为30% 1 RM。采用专业加压训练设备,将加压带绑定在大腿中上1/3处,其中压设定为40 mmHg,充气压为180 mmHg。在加压训练方案实施前后进行4次测试,整个练习过程中,采集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和臀大肌表面肌电信号,并计算出每次练习时的均方根振幅值(root mean square, RMS)标准值。同时,在各组训练完成后,进行主观疲劳度测试。结果:1)腹外斜肌在持续和间歇加压训练后RMSMVC值显著提高( P <0.05),竖脊肌在加压训练后RMSMVC值均显著降低( P <0.05),时间和组别交互作用对臀大肌的RMSMVC值有显著性影响( F =2.70, P <0.05),臀大肌在持续加压和间歇加压训练后RMSMVC值均显著降低( P <0.05);2)不加压时,仅最后3次蹲起时腹直肌RMS标准值显著增大( P <0.05),持续加压时,除压前后腹直肌RMS标准值均显著增大( P <0.05),间歇加压训练除压后腹直肌RMS标准值显著增大( P <0.05)。持续加压时,腹外斜肌除压后RMS标准值显著增大( P <0.05)。持续加压时,除压后竖脊肌RMS标准值显著增大( P <0.05),但间歇加压时除压前后均显著增加( P <0.05);3)在4组半蹲起运动中,加压条件下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RMS标准值显著大于不加压时( P <0.05),且臀大肌显著小于不加压时( P <0.05)。在4组练习过程中,加压练习时腹直肌、腹外斜肌、竖脊肌RMS标准值均表现出逐组递增的现象,而臀大肌逐组降低,时间和每组练习交互作用对臀大肌的RMS标准值具有显著性影响( F =3.81, P <0.05);4)加压状态下,4组练习结束后主观疲劳度均显著大于非加压状态( P <0.01),除压后主观疲劳度较非加压状态显著增加( P <0.05)。结论:下肢加压半蹲起训练可以提高腹直肌和腹外斜肌的激活程度,同时达到对臀大肌和竖脊肌的训练效果。加压训练较非加压状态时主观疲劳更为强烈。从整个训练效果来看,持续加压方式优于间歇加压方式。

  摘要:规范化与本土化是进一步提高我国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必由之路。采用Hutchison扎根理论研究评估指南,从规范性视角系统评价我国体育领域36项扎根理论实证研究质量发现,我国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目前整体欠佳,存在操作与现实两个层面的问题:操作层面抽样策略不规范,如初始抽样缺失、迭代过程欠重视等,理论生成过程不完整,如理论构建重结果轻过程等;现实层面方法适配性不足,如方法选择不充分、流派选择不合理等。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为扎根理论方法学层面方法适用边界不清、流派过多易混淆、规范性“宣称”以及控制措施缺乏;体育领域研究者层面主要是受量化思维干扰、扎根理论知识不扎实及质量保障意识不足。质量控制策略的提出是解决现阶段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质量问题的重要途径,包括信度层面增加“抽样判定”与“理论生成过程检验”;效度层面补充保障研究者方法学水平的“方法学素养自测表”、保证选题效度的“交流验证法”、保证方法适配的“方法适配性检验”等控制策略。未来,在保障方法应用规范化的基础上,从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两个层面进行体育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本土化探索是学界应该关注的重点。

  摘要:数字体育时代,赛事数据的商业价值日益凸显。综合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赛事组织者数据权益保护所面临的路径之困,并提出保护对策。赛事组织者花费大量的劳动形成和呈现赛事数据,对赛事组织者数据权益应当进行合理的保护。但是既有法律框架下的合同法保护、知识产权法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都与赛事组织者数据权益保护存在某种间距性,难以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持。创设“赛事组织者数据专有权”方案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但赛事数据之上覆盖的公共性和个体权利,使得对赛事组织者数据不宜采取绝对化和排他性的财产权设置,而是应该创设有限排他性的“准财产权”,一方面使赛事组织者得以对抗特定类别主体和行为,另一方面实现赛事组织者数据权益保护与数据自由、运动员数据权利的协调。于我国而言,依循本次体育法修改的市场导向,可借修法契机,引入赛事组织者数据准财产权条款,并由此妥善地安排相关利益,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案。

  摘要:竞技体育商业化中的伦理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竞技体育运行及其发展的突出性难题,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所追求的美好生活伦理向度与商业行为所遵循的经济价值逻辑之间的冲突困境。基于经济伦理研究范式的视角转换,运用现象学、逻辑学、符号学等理论工具,从整体性伦理概念、范畴等学科意识到面向具体问题意识的角度出发,对竞技体育商业化实践中面临的伦理问题,以及其中的应对思路与解决出路进行了思考与探索。认为竞技体育商业化伦理困境突破的真正任务在于对二者存在伦理冲突的根据和根源进行揭示,通过借助政府、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共同伦理自觉和制度设计来解决竞技体育与追求商业利益之间的伦理冲突问题。在竞技体育主动商业化的进程中,伦理道德是需要被守护的首要原则,只有真正落实伦理效用,才能为利益的合理创造提供条件,也才能从整体上促进竞技体育商业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