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吉林开幕

  9月24日, 以“合作共赢赋能未来——共筑科技期刊发展生态圈”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在吉林长春开幕。本届论坛围绕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为目标,学术界、期刊界、期刊管理者、企业界等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齐聚一堂,共话科技期刊创新合作发展之路,搭建起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良好生态,引导中国科技期刊融入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钱旭红,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尔康、袁亚湘、陈晔光、张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冯长根等出席本届论坛。论坛还发布了《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试点成果、第五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入选论文和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云展览。中国科协党组成员、处吕昭平,吉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安立佳,中宣部出版局副局长冯士新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吕昭平指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愈加深刻复杂,科技创新对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科技实力也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期刊肩负助力科技服务国家“四个面向”的光荣使命,要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期刊和出版集团,通过优化产业布局,融合协同创新,推动构建科技期刊良性可持续发展生态。他表示,集约化水平不高、缺少平台一直是制约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两大痛点,迫切需要从产业发展角度来审视问题,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凝聚各方力量,勇于实践探索,通过技术赋能、人才赋智、资本赋值等方法,鼓励科技期刊引入企业力量协同办刊,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投身期刊事业,让科技期刊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探索资本与产业结合的有效路径,打造科技期刊发展新引擎,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内生动力和外部活力。以开放、合作、共赢胸怀谋划中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书写科技强国建设的精彩华章。

  安立佳表示,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科教大省,拥有吉林大学、长春光机所等众多名校名所,全省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位居全国第12位。在科技创新繁荣发展的催动下,吉林省已涌现出一批引领新兴交叉领域科技发展,具有科技评价影响力和话语权的高质量科技期刊,科技期刊事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希望与会嘉宾围绕论坛主题,在交流碰撞中增进共识,在合作分享中实现共赢,为吉林省打造一流科技期刊贡献智慧、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携手推动我国科技期刊快速健康发展,早日实现科技期刊强国梦。希望各高校、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抓住用好这难得的学习机会,积极借鉴、主动对接,推动更多交流成果在吉林转化落地。

  冯士新强调,去年以来,各部门各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积极推进“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在一流期刊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批科技期刊的学术竞争力、影响力、国际传播力得到迅速提升,发展态势引人注目。特别是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许多科技期刊及时普及科学知识、发布最新科研成果、提供在线出版服务,立足本职服务大局,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了贡献。

  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数学》主编袁亚湘,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科技部原副部长、《光:科学与应用》主编曹健林,分别围绕“弘扬抗疫精神,发挥科技力量”“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之路”“在中国大地发出声音——关于科技期刊发展的思考”“用优秀成果促期刊——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期刊水平的体会与思考”等主题作论坛主旨报告。

  针对一流期刊助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这一话题,在校长对话环节,科学技术部科技监督与诚信建设司副司长马宏建、吉林大学校长张希、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宋柏林分别作了题为“科技评价体系和支持科技期刊发展”“借助一流期刊平台,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高校在推进一流学科和一流期刊建设的做法”“突出特色,提升科技期刊质量,助力中医药学科建设发展”的报告,从高校推动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政策制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国际化之路等方面,与大家进行探讨、对话、争鸣。

  本届论坛继续秉承紧跟时代潮流、激发思想碰撞、深化学术交流等特征,突出跨行业、跨领域、跨学科的融合发展特色,举办两场高峰论坛。其中,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科技期刊学术评估体系的构建和综合评价指标方法”高峰论坛,从学术期刊的出版者、评价评估体系的构建者、评估结果的使用者等不同层面探索面向应用的科技期刊学术评估体系和综合评估方法。由中国知网牵头组织实施“知识服务视域下科技期刊的出版转型与升级”高峰论坛,从供需两侧为知识生产方与知识需求方搭建对话平台,围绕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模式创新、服务能力建设以及技术与平台支持等方面进行研讨。

  此外,与会代表还就“中文科技期刊服务国家科技创新的意义”“科技期刊的科研诚信机制与出版伦理规范”“科技期刊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策略及社会责任”“新形势下科技期刊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等议题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为建设世界一流期刊贡献中国智慧,为推动办好我国一流科技期刊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奋力开拓发展新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与本届论坛同期举办的还有第十六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云展览,本次展览以卓越启航:融合·共生·赋能·飞跃为主题,以全线上展馆的形式展现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风貌,以及在反映国家科研成就、促进成果传播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效。通过三维空间建模、720度全景VR等技术在为展商打造行业“云盘点”、期刊“云展示”、新品“云发布”、互通“云洽商”等功能的同时也为参展人呈现出一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期刊视听盛宴。会期,还将举办“方正-Light学术出版与知识服务平台发布暨战略合作”等多场签约活动,在“云”上实现产业上下游无缝衔接,搭建起新型的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

  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办、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承办的第四届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业务大赛决赛也在本届论坛举办。历时2个多月,辐射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重庆六大赛区,通过初赛、复赛、直通赛的选拔,共有17名选手从850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晋级到决赛的舞台,通过激烈角逐,最终4位优秀青年编辑荣获一等奖。

  据悉,本次论坛为期3天,共有来自258家期刊、杂志社、出版社、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和企业的近300人到场参与论坛,其中高校近41家,学会协会16家,省(区、市)科协50家,企业和其他单位151家,期刊主编、副主编、编辑部主任60余人。(一鸣)

  虽然都被称为球金龟,但它们的身手却差距较大—— 一些球金龟只能形成松散球形,或者完全不能成球,而另一些则能形成紧密球形。

  研究人员表示,他们制造出第一个纳米级涡轮机,再现了美丽的荷兰风车,但这一次它只有25纳米,相当于体内一个蛋白质的大小。

  近年来,一些真正具有开创性的“数字孪生”范例不断涌现,如中国上海的数字城市、美国洛杉矶的交通基础设施、体育场馆,甚至特斯拉售出的每一辆车。

  研究人员发现,提取的双向性最强的复合体并非均匀分布在所有主要区域,而是集中在皮层区域和丘脑区域。

  在“双碳”目标下,煤炭产业更加受到关注:煤炭是我国资源最丰富的化石能源,也是能源消费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煤炭利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能源消费排放的70%左右。

  智能化技术在煤矿减人增安提效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巡检、安控、运输、辅助作业等煤矿机器人也得到了大量应用,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危重作业岗位被机器人所替代。

  7日,我国首创的铁路智能站台门技术——“适应所有列车车型的站台安全门”,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第二届工程建设行业高推广价值专利大赛决赛”特等奖。

  2020年11月29日,火星能量粒子分析仪在地火转移轨道距太阳1.39个天文单位(au)处,观测到第25个太阳活动周期的首个大范围太阳高能粒子事件。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将长寿命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与量子频率转换技术相结合,采用现场光纤在相距直线公里的独立量子存储节点间建立纠缠。

  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2022年8月5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运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一型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器,这是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第18次执行发射任务。

  8月3日,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以下简称广州能源所)与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在广东湛江签署“三万方半潜桁架式深远海养殖平台研制合作协议”,三方将联合开展深远海养殖平台的研发设计、建造和示范运行,并开展系列科研实验。

  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型生物,构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最详细的动物胚胎发育单细胞图谱。这一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的成果,利用了来自100多万个各个发育阶段的胚胎细胞数据,代表了多个层面的重大进步,有助于科学家探索突变如何导致不同的发育缺陷,以及了解人类基因组中与大多数疾病相关突变的庞大非编码部分。

  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获悉,该台研究人员近期发现,白矮星吸积的物质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学厚星风的发生,这可能改变人们对Ia型超新星前身星单简并星模型的认识。著名国际期刊《皇家天文学会月刊》在线

  江西,不仅是国家输出大额商品粮的8个省份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

  据介绍,本次专题展以“链接全球 赋能未来”为主题,布局通信和数字技术、元宇宙应用两大主题馆,设置通信基础设施、集成电路和工业互联网、元宇宙场景应用等六大专区,展示信息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成果。其中,元宇宙体验展馆将首次亮相。

  8月3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以下简称《蓝皮书》)。《蓝皮书》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