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数字科技助力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

  “数字技术早已深刻地改变着奥运会,北京2022年冬奥会将加速这一趋势,数字化水平是前所未有的,这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奥运中来”。国际奥委会主席“前所未有”的盛赞是“科技冬奥”愿景落实的最好注脚。事实上,技术革新是体育赛事传播的基础性动力源。依托中国互联网泛在智能发展基础,在5G+4K/8K+AI等科技支持下,北京冬奥会给新闻生产系统、新闻分发平台、信息终端及用户体验带来极大的数字传播变革,创造开幕式收视率最高的冬奥会、转播时长最长的冬奥会、数字化互动最广泛的冬奥会等多项纪录,是国际传播的一次重要飞跃。

  从2008年的近2万名演职人员到2022年只有约3000人,从长达4小时到100分钟以内,从“我”到“我们”,从“讲历史”到“向未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有限至无尽,本着“简约、安全、精彩”原则,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用数字科技为全球观众制造了一幕幕视觉奇观。

  《立春》《冰雪五环》《雪花》等节目不仅让国人热泪盈眶,让无数海外网友也为之动容,境外媒体相关报道迅速攀升。以推特为例,冬奥会开幕后,“北京2022”热度直升344.8万次,达到469万次,“开幕式”线]。《立春》在人工智能动作捕捉、裸眼3D等数字技术赋能下,完成了由裸眼视效到物理空间再到实境表演三者的结合,诗性化表达了极寒中“春来到,万物苏”的美好憧憬。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奥运频道在其官方TikTok账号@nbcolympics发布的《立春》短视频播放量超过37.5万人次,点赞数超过2.5万次[2]。传统媒体端,冬奥会开幕式的直播收视率在澳大利亚比上届冬奥会提升了331%;德国电视二台(ZDF)进行了全程直播,收视率高达32.8%;瑞典Kanal5电视台从转播开幕式时收视率就很高,是东京奥运会的两倍;除了在挪威、荷兰、意大利、芬兰、冰岛、波兰、捷克、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等冬季运动较为发达国家创造了收视率新高,还强力拉动了传统冬奥会“收视盲区”的拉丁美洲等热带地区民众的关注。

  2月16日,国际奥委会电视和营销服务首席执行官兼常务董事蒂莫·卢姆介绍,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约有5亿电视观众,其观众数量已经超过了历届冬奥会。数字化环境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传播使得受众的媒体接触流程更简化、接触面更广泛、接触频率更高,许多与冬奥会毫无交集的人迈出了解北京冬奥会的第一步,受众大范围的关注推动冬奥会国际传播进入窗口机遇期。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影响,媒体机构和人员远不及预期,最后注册文字和摄影记者、持权转播商、主转播商总人数为9388人。奥林匹克广播服务公司(以下简称OBS)首席执行官伊阿尼斯·埃克萨科斯说:“跟2018年平昌冬奥会相比,今年实际来到北京的转播商人数减少了32%,但是制作的内容大大增加。”最终共制作视频时长超6000小时,其中1000小时被播出,200小时为8K高清,创下转播时长最长冬奥会的记录,这离不开5G+8K超高清远程传输、云转播平台、Press+网络专线传输服务等新技术的全面应用。

  这也让北京冬奥会作为百年奥运史上第一届“云上奥运”而备受全球关注。阿里云联手各方,在组织运营方面首次实现了云计算代替传统IT,将冬奥会最核心的赛事转播、赛事成绩及运动员行程、交通、生活等信息系统迁至阿里云上,达到了核心信息系统100%上云[4]。其中最精彩莫过于与OBS合作开发的奥林匹克转播云(OBS Cloud),云上转播成本更低、时延更低、带宽更高,利于转播方更好利用AI、AR等新技术,将赛事精彩瞬间处理成银幕级观看效果,赋予观众奇观化的视听感受。大数据存储和高带宽的处理能力能确保内容的最佳传输质量,方便媒体工作者云上远程移动制作,虽然注册记者不到1万,但全球有2万多记者参与报道,打破了时空距离。

  数字技术打破了全球传播的物理空间,特别是以社交功能为主的社会化媒体为北京冬奥会构建了交互场域和网络共在景观。推特平台设有20个定制的北京2022官方表情符号,覆盖30多种语言,其中包括奥运会吉祥物、体育象形图和奖牌[4]。YouTube奥林匹克频道的观看人数比平昌冬奥会增长58%,TikTok上#OlympicSpirit(奥运精神)主题标签的视频浏览量超过21亿次。在赛事期间,创纪录的6400多万人使用奥林匹克网站和App关注冬奥会,奥林匹克社交媒体平台关注人数增加超过千万,粉丝在奥林匹克网站上给他们支持的奥运选手发出4700万条虚拟助威。北京冬奥会总体获得了数十亿次数字平台互动。其中,具有强号召力的体育明星是北京冬奥会数字参与度的重要驱动因素。如美国滑雪选手肖恩·怀特(@shaunwhite)在TikTok的粉丝数量为150万人,他上传在冬奥村的日常生活视频,播放量都能达到上百万人次。来自“前线”的真实场景为“身体缺席”的受众提供了身临其境感,在体会精彩赛事、中国文化中再塑造对中国的真切认知。通过网民的多次扩散,北京冬奥会的传播力、影响力和美誉度被一次次推向新高。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后冬奥时代,如何继续发挥数字科技在体育传播中的作用需要静心思考。生产、内容、消费、场景……体育传播高度数字化进程是不可逆的,不会受去全球化和世界体育格局变化的影响。要放大中国数字体育媒体的价值,厘清底层技术逻辑、体育传媒行业内在流程和运行逻辑至关重要,重塑系统,重构范式,重视技术创新和受众需求,跳脱媒介中心主义,超越平台化视角,引入更多弱联结异质性关系,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传播系统,让体育传播成为重建信任的重要力量,成为联结社会乃至世界的最好方式之一。

  [1] [2] [4]王岩、陈奇:《北京2022年冬奥会境外社交媒体舆情分析及应对策略》,《对外传播》2022年第4期,第58页。

  [3]张伟:《北京冬奥会高科技大显身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22年1月24日第1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