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体教融合”的他山之石

一场疫情让国家、老百姓对健康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更加重视。“体教融合”也俨然成了时髦一词。但到底这“体教融合”是干什么的连很多体育人都说不清。关键时刻,体育界老前辈卢元镇教授《体教龃龉的来龙去脉》一文为大家解开迷底。

体教龃龉的来龙去脉

卢元镇

体教结合,教体结合,体教融合,其实说的是同一件事,就是要解决体育与教育的分离状态,实现相互支撑、相互妥协,其实质是双方行政部门在业余训练领域担起责任,共同建设一个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业余训练体制,给业训造就一个宽松的空间,解决长期掣肘的、高水平竞技体育的这个前提性问题。

体教分离的问题是中国特有的,国外少有所闻,而且在中国高校也不存在这个问题。那么,这个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呢?可追述到文革。文革前,业训工作基本由教育部门掌控,业训属于教育的组成部分。1966年文革发动,教育与体育同时停顿下来。1972年在周总理的倡议下,体育开始恢复工作,并举行了全国的五项球类运动会,从此之后,体育部门开始承担起了业训的全部工作,形成了一个自成体系的机构,包括体校运动员的食宿、待遇与文化课教育。由于体校运动员可以不用上山下乡,家庭对送子女进体校十分配合,体校办得很兴旺,而此时的中小学远离了业训工作。

1976年,文革结束,恢复了高考制度,家长对体校的文化教育不放心,出现了学员退校的高潮。尽管采取了办运动学校、体育中专班的办法,但仍然无法挽留住学员。于是,此时出现了“体教结合”的主张,希望教育部门为体校配备教员,为运动员安排好出路。1978年国家体委在烟台召开的业训工作会,1979年教育部在扬州举行的学校体育工作会,都想着手解决这个问题,但都落空了。到90年代中,出现了全国性的解散业余体校的风潮。

之后,中小学的教改中出现了一股排斥竞技活动的逆潮,业余训练陷入低潮,“体教结合”成了体育部门一家叫得很响却无人应答的尴尬。于是体育总局成立了“青少年司”,试图恢复业余训练,于是出现了教育部门以“学生”名义管体育,体育部门以“青少年”名义也管体育的双管双败的奇特现象。

校园足球兴起后,不少学校恢复了抓业训的热情,然而,大多数学校都缺乏足球专业教练、场地等条件,于是,教育要体育来救急,这个口号就变成了“教体结合”。

不久出现了“体教融合”的提法,它照顾到了双方的积极性,也显得很平等,但这一融合需要高层设计,进行有效的协调,做出实质性的推动,并将其纳入教育改革、体育改革的视野。

最后,想说一点不成熟的意见,供大家批评:与其搞麻烦多多的政出多门,不如仍将青少年业余训练整体回归教育,便省却掉结合之苦,融合之难。

体教融合口号终止之日,便是业余训练改革成功之时。

说白了,这“体教融合”就是要把竞技运动后背力量的培养回归到 学校里来。

在国外多年,尤其是观察和经历我儿子青少年时期参加学校运动队的过程,令我对国外尤其是美国的“ School Sports (学校竞技体育)”印象非常深刻(注:美国的校队多以美国的三大球,即:橄榄球,篮球,棒球,和田径为主;游泳,体操等项目则以校外俱乐部为主)。借这个机会把国外学校竞技的几个特点简单介绍如下, 希望他山之石可以为国内青少年业余训练的改革提供点借鉴。

在比赛中学习

体育比赛的实质和趣味性在于比赛与竞争。和美国职业以及大学的赛季相匹配,美国中学运动协会下的专项协会负责赛季中比赛的组织与安排。一般是由十来所学校组织个小联盟,在赛季中每周都有一场比赛(注:为避免冲突,高中的比赛通常安排在周五;周六是大学比赛,周日是职业队比赛)。

而与美国相比,中国很多的学生运动项目一年中却仅有一到两次比赛(例如,中学田径队一般只有区里和市里两次比赛)。比赛太少,学生练得乏味,家长、学校与社会往往也并不重视,孩子们的体育水平自然很难得到保证与提高。

我儿子在美国高中Mahomet-Seymour High School(MSHS) 的队色是橘黄色

参与重于输赢

为了赢得比赛国内的校队通常只将机会给少数特长突出的“精英”学生,而大部分学生被“拒之门外”,即使是在体育特色学校也是如此。而美国的学校则强调参与,鼓励更多学生参加运动队是教练和学校的职责。以我儿子当年就读的高中为例,500多人的高中男生中竟然有近200人参加田径队!这种广种薄收,大浪淘沙式的鼓励参与,体育天才也因此崭露头角,被发现和挖掘出来。例如他们队员的100米跑成绩可达10秒9,有一名田径运动员甚至被列为伦敦奥运会的预备队员!

MSHS的女子田径队也相当厉害,胸前的标志是她们学校信物狗的爪印。

MSHS队员和大学田径队签约

我儿子橄榄球和男子田径队队的教练Keith Pogue也是个“传奇”人物:做了几年律师后觉得没劲,改行做历史老师并兼任教练。

与学习挂钩

中国传统社会和家长们对搞运动的素有“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偏见,中国前些年的负面报道,例如:世界举重冠军退役后到澡堂里为人搓背谋生,或街头卖艺、经济困难卖金牌等等刺目的报道,都加深了家长们普遍认为不能将练体育作为孩子未来的出路,结果出现了大量的体育运动为学习让路,体坛冠军多出自条件艰苦的农村或困难家庭的情况。

曾经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退役后,在经济上陷入困境,最后在一家浴池靠搓澡谋生。

不过想必随着姚明和李娜等人成为闪耀世界的体育明星,以前中国少年体校所产生的“牺牲品”(注:以前中国的少年体校为了尽早挖掘孩子的运动天赋,选拔出某些具有运动特长的孩子们,很小就集中在运动技能训练的学校,因而荒废了孩子们的学业,造成退役后别无他长,离开体育领域很难在社会上生存。现在这种专门学校已逐步改成办体育特色学校的形式),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相反,体育冠军们一样可以成为炙手可热的大明星,即便没有名次的“无名小卒”们,退役后一样可以通过当体育教练,受到各培训机构、健身俱乐部的热烈欢迎。

大量包括我们实验室自己的研究都证明运动尤其是精细和有氧运动对人的认识能力开发有很大好处。美国学校和家长们对孩子们的学习当然也非常重视,但与我们中国人不同的是,他们能够很好地把孩子的学习和参加运动队,以及比赛挂起钩来。例如我儿子当时就读的美国高中,要求班主任和专科老师每周五中午12点之前把运动队队员本周的学习成绩报上来, 如果平均成绩低于C,就不能参加当周的比赛。如果有运动好而学习不太好的队员,教练就会找几位学习成绩好的队员帮助他,在教练与小伙伴们的“压力”下,他的成绩会很快赶上来,家长也会为孩子参加学校运动队后学习态度和成绩变好而十分高兴,所以对孩子们参加运动队非常支持。

我们系Hillman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2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可以明显提高人的脑电活动和认知能力。

我自己也深受当年驰骋篮球场一段“波澜壮阔”人生经历的教诲,悟出了很多做人和做事的道理,为后来的事业拼搏助力不小(详见我“打篮球的10大好处!”一文)。

紧紧抓住家长的介入

在国外,搞教育的都知道,一所学校的好与坏,关键在于两个“长”,即校长和家长。美国的校长大多数对运动都有正确的认识,知道运动能够帮助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培养孩子的人格,学校和教练因此对另外一位“长”的介入,动足了脑筋,下面列举几个例子:

教练或运动队后勤的组织,很多情况下是由家长完成的。比如高年级比赛时,低年级的家长必须参加卖门票、卖食品或做裁判;

有一次橄榄球主场比赛,所有队员的爸爸都站在我们球队球场的一边,我们每进一个球(橄榄球比赛中,队员抱球冲进对方防守区得6分,追加射门成功可得1分,共7分),爸爸们就必须做相应比分的俯卧撑。那一天,我们球队在爸爸们的督战下“士气大振”,打了个34比几大赢对方。到了做第21次俯卧撑时,除了我这个体育系出身的中国爸爸还能按“标准”继续进行外,很多美国的胖爸爸已经东倒西歪,趴下了。第二天在超级市场偶遇时,爸爸们马上相互调侃起来。通过美国学校的这种有趣的小小互动,把“爸爸-儿子”,“家长-社区”紧紧地联系起来。没事,儿子,爸爸在这儿!

妈妈的介入也同样重要。在橄榄球比赛开始前,教练们专门开办“橄榄球101”班为妈妈们看懂比赛而进行培训。有一次主场比赛,学校要求所有的妈妈都为儿子更衣室的箱子打扮一下,以示妈妈们的支持。Soccer moms (足球妈妈)是美国足球迅速崛起的坚强后盾

作为一个父亲,我发现美国的这些 “亲子”活动影响深远。60岁过生日时,我儿子给我写了一封很长的信,感谢我对他多年来的支持。信中提到了他开始工作后经常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取消掉了许多已经安排的约会,而我居然能够做到在他当年参加比赛时,场场必到(儿子表示,可见爸爸对他的比赛有多重视,对他的爱有多深)!

因为工作繁忙,这些琐碎的事,其实我早已经忘记了,而儿子还记得这么清楚。当我读到这封信的一瞬间,感动得眼泪差点掉下来。

社区,体育文化的营造

非洲有句谚语“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需要一个村庄来培育一个孩子),意指一个社区对培养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而前美国第一夫人、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也在1996年出版了畅销书“It Takes a Village: And Other Lessons Children Teach Us”,这本销量最好的书,还为希拉里赢得了格莱美奖。美国学校和教练对营造校园体育文化和社区的介入也是下足功夫。例如:

参加学生比赛时,门票交1美元就可以参加“抽奖”,奖品多由社区商店或企业捐助,一顿免费的晚餐,一个实用的工具包等。社区的支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

每支球队都有自己的“代言”并参加宣传。我儿子球队的动物代言是Bulldog(斗牛犬,又名老虎狗), 来看比赛的人一下高速公路就可以顺着马路上的狗爪子印轻松的找到球场。

每周四,所有的橄榄球球员都被要求穿上整洁漂亮的队服,雄赳赳气昂昂的。美国高中里的女孩儿们也一定是以橄榄球“明星”为崇拜对象的,这让男孩子们感到格外神气。

一到周五比赛的晚上,整个社区便沸腾起来,孩子们住在附近的亲戚们也会被邀请来参加。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些疯狂的橄榄球高中看台,火爆时竟然可以达到两万人观看,而且场场爆满!只有5000名学生的德州Allen高中,竟然拥有一个可以容纳1.8万名观众的大橄榄球场。

每到周末,当地的报纸会把过去一周各项比赛里前100名学校和孩子的名字以及成绩登出来,对“榜上有名”的孩子和其他队员都很有激励作用。这不,我儿子有一次还被当地报纸来了张在参加800米比赛时的“头版头条”大照片。

有了上述这些积极的“措施”,美国学校运动队的水平很自然就提升了,并且健康持续成长,成为美国大学运动队,以后的奥运会参赛队员,美国职业队源源不断的“生源”和基石,这种坚如磐石,层层递进,全民参与并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合理发展模式,特别值得中国“校园足球”和“体教融合”改革的借鉴。

朱为模

美国运动科学院院士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任职及主要学术背景

美国体育测量与评价协会主席(1997—1999年)

美国总统体质与竞技体育委员会科学顾问(2003—2006年)

美国运动医学协会和美国健康教育体育休闲舞蹈学会Fellow(资深研究员)

美国科学院国家医学研究院“青少年健康测评”专家组成员

美国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前主编,美国Frontiers in Physiology杂志前副主编

现任10余本英文体育和健康杂志编委,在SCI和SSCI杂志上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其科学研究(包括郭林气功抗癌的机理)得到过许多基金会的资助,包括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约翰逊基金会(RWJF)

来源|朱为模院士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本报讯是什么意思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