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系列报道:体教融合新观察
编者按: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为各方广泛关注。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对推进体教融合提出了8个方面的具体措施。近日,人民日报推出“体教融合新观察”系列报道,就相关话题展开探讨,敬请关注。
更好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
(上篇)
记者:马剑 李硕 孙龙飞
在青少年成长中,体育应当发挥什么作用?从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开始,如何搭建起校园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的通路?青少年体育技能培养、赛事体系规划如何融通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
这些多方关注的话题,在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都可以找到答案。在“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从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到教育、体育部门整合学校比赛、U(年龄段)系列比赛;从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到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校园授课的途径,同时提升体育教师的技能培训……这份文件以系统性解决的思路,力促体教融合实现“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用实招破解难题,以新意打开新局。
疏通堵点 资源互补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从青少年实际需求和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是《意见》制定的原则之一。”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王立伟表示,近年来,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在青少年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双方目标任务缺乏深度匹配、有限资源未能有效融通等问题。在切实疏通体教融合的堵点,以思想融合、目标融合、资源融合、措施融合促进体教全面融合方面,这份文件“有很多干货”。
“《意见》明确了国民教育体系培养竞技运动员的阵地作用。特别是新的竞赛体系搭建起来以后,高水平运动员也可以从国民教育体系中脱颖而出,这是一大亮点。”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这意味着教育部门要承担更多责任,但也正体现了体育回归教育的宗旨。”此外,把原来分立的各种学生体育竞赛统一起来,把培养竞技运动员和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竞赛有机结合起来,以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根基,更好地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也是《意见》重点发力之处。
清华大学队获得第22届CUBA联赛总冠军
“在资源优势方面,教育和体育部门的互补性很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席薛彦青说,“这些年来,体教融合在不同层面有了一些尝试,取得了可喜成果。比如大体协和中国篮协、中国排协等深入合作,积极打通人才培养、选拔的平台。现在,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培养的球员已经有人入选了国家男篮。同时,CUBA的水平不断提高,影响力也走出校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转变观念 协调推进
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处于什么样的位置?这些年来,为学生“减负”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孩子们的课业负担是否依然过重,这与学生体质下滑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近年来,青少年体质下滑趋势虽然得到了初步遏制,但仍未实现扭转,学校体育改革迫在眉睫。”王登峰说,学校要真正重视体育课,把对体育课的认识从“活动活动就行”,变成一个正规课程。应当聚焦“教会、勤练、常赛”,以此建立起校园体育新的评价体系。“在学校这个面向人人的体系中,应该让人人都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有机会成为包括体育在内的各类专业人才。”
清华大学“马约翰杯”学生田径运动会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体育是撬动素质教育的重要杠杆,理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在不久前落幕的全国田径锦标赛上,有25名清华大学学生代表各省区市队参赛并取得多项优异成绩,这正是体教融合结出的硕果。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表示,“无体育,不清华”的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体育课不及格、不会游泳不能毕业,到各类竞赛蓬勃开展、校园运动队夺得全国比赛冠军,清华大学始终强调体育的育人功能,坚持普及和提高并重。
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竞技体育重要的人才摇篮,传统的体校培养模式也面临挑战,有待深化改革。自2004年开始,上海市中心城区的区一级体校就取消了“三集中”(住、学、训集中)办学模式,采用了更为合理、更受欢迎的“一集中”(学生放学后集中训练)。“体校学生的身份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运动员,平衡好学习与训练的关系至关重要。”上海市体育局原副局长郭蓓说,“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文化学习、影响他们的发展为代价去拿金牌。”
从强健体格到塑造人格,从掌握运动技能到有机会成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多元价值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时代的发展也要求体教融合向纵深推进,转变观念、汇聚合力,正是《意见》的指向。
破除藩篱 整合赛事
长期以来,体育和教育系统在赛事等方面有着各自独立的发展路径,彼此不兼容、不互通,成为体教融合的掣肘。针对这一难点,《意见》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有力破除了两个系统赛事间的藩篱。合并全国青年运动会和全国学生运动会,改为全国学生(青年)运动会,也是《意见》的具体举措之一。
王立伟说:“今后,义务教育、高中和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赛事由教育、体育部门共同组织,拟定赛事计划,统一注册资格。不会再出现参加一个系统的比赛就不被允许参加另一个系统比赛这种情况。”王登峰表示,“青运会90%的参赛选手都是普通学校的学生,与学生运动会合并有天然基础。其中的设项问题,可以用合理分组的办法解决,比如设置校园组、半职业组或职业组。学校还没有开展或者开展较少的项目可以单独设组,这对学校培养高水平运动员也将发挥引领作用。”
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于2019年8月在山西举行
将培养竞技运动员和面向所有学生的青少年赛事进行整合,将打开一片广阔天地。“大体协、中体协举办的赛事已经涉及71个体育项目。”薛彦青说,接下来就要抓住机遇,全方位加强和各个单项体育协会的合作。“青少年赛事体系打通之后,要更注重发挥赛事的育人功能。学生群体基数庞大,让体育伴随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在此基础上,也一定会涌现更多竞技体育的好苗子。”
体教深度融合、有机融合,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关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更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意见》的发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创造了新的环境和格局,体育与教育之间的桥梁正在扎实搭建。
人民日报9月25日第15版
拓展融合空间 协力培育人才
(中篇)
记者:陈晨曦 李洋 王亮
日前在上海金沙江路小学的操场上,几十名女足小球员正在教练的带领下进行盘带训练,踢得有模有样。据金沙江路小学校长李海军介绍,如今在普陀区女足培养“一条龙”模式下,学校的女足队伍对家长和孩子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孩子足球踢得好,可以升入理想的中学,未来既可以进入专业队继续踢球,也可以选择读书深造。”李海军说。
过往,中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体育传统校、业余体校、专业队的“三级训练网”。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发展纳入国家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体育部门后备人才的教育问题有望得到系统性解决,教育部门蕴藏的体育力量也将被激发出来。
建立升学通道 搭建竞赛体系
金沙江路小学的足球教练由普陀区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派驻,足校校长张翔说:“体育和教育能够在青少年成长阶段高度融合,让我们引以为豪。我们目前已有队员考入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希望这种模式未来能不断拓展。”
今后,类似的“一条龙”培养模式将越来越多。《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各地在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一条龙’人才体系,由小学、初中、高中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解决体育人才升学断档问题。”
在《意见》的指导下,过去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分别评定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将得以整合,今后将由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联合评定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表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做法还会从足球向篮球、网球等项目延伸,实现因材施教。各个项目的传统特色校将建立起从小学、初中延伸到高中的升学通道,体育特长学生的评价和升学保障政策将逐步完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将成为优秀体育人才在校园体系内的最高集结地,再与省区市专业队、职业队、国家队打通。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司长王立伟表示,体育系统将大力支持校园的竞赛体系建设,他表示:“全国青少年赛事的锦标赛和冠军赛,已经按年龄(12岁以下组、14岁以下组、16岁以下组)和国际接轨。所有学生都能在不同层级的赛事中找到适合自己水平的切入点。有能力参赛的,从资格赛一步步往上走,更广层面的学生群体则在学校参与校园赛事。”王登峰说:“《意见》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表述,就是要建立不同学段的竞赛体系。过去学校的竞赛和体育部门的竞赛是分别开展的,现在要求我们把这两个系列合二为一,编排完整的竞赛体系。以足球为例,我们已经搭建了一个完整的校园足球竞赛体系,同时各职业俱乐部还有他们的赛事,第一阶段的比赛,由俱乐部和校园分开组织;第二个阶段校园和俱乐部各自产生优胜队,再一起进行赛会制比赛。这种模式我们下一步准备推广到所有项目。”
统一调配资源 发展新型体校
体校是我国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重要阵地,然而“重体轻教”的问题也影响着体校可持续发展,基层体校更是如此。
“只有让教育兜住底,才能打消学生和家长的后顾之忧。”山东省体育局青少年体育处副处长张强说。去年行政机构改革后,山东省136个县(市、区)中有130个设立了教育和体育局,消除壁垒,统一调配资源。体校学生在普通中小学读书,放学后来体校训练。还有一部分体校直接融入普通学校中,体校教练也会承担起校队训练和体育兴趣班的教学任务。
杭州市陈经纶体校学生在练习游泳
在杭州陈经纶体育学校,孩子们正在泳池边一字排开练习打水。不同于以往“集中训练、集中学习、集中管理”的培养模式,杭州坚持“走训”的方式,争取让孩子学习、训练都出彩。“发展新型体校,文化教育和体育两条腿同时走路,培养更多有文化的体育人才,这在浙江已成为共识。”浙江省体育局训练处处长唐万里说。
体育传统特色校是体教融合的重要抓手,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今年8月率领清华大学队夺得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冠军的陈磊教练对此深有体会。“学校通过冬令营选拔出来的高水平运动员大多来自篮球传统特色校,清华大学队今年唯一入选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的郑祺龙就是清华附中毕业的。”
广大学生群体有着多样的体育需求,学校师资难免捉襟见肘,这给了社会俱乐部大显身手的机会。上海杨泰实验学校、上大附中等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与上海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开展合作,后者向学校输送专业教练,“有场地、缺教练”的难题迎刃而解。
“40多所体校,700多所体育传统特色校,近300个社会青少年俱乐部,这些都是我们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基地。”谈及上海这些年探索体教融合的经验,上海市体育局原副局长郭蓓欣慰地说:“我们的指导思想就是‘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多元共治’。”
重视师资建设 提升教学水平
体教融合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水平和人才队伍建设也亟待提升。
王登峰认为,学校体育改革,要按照“教会、勤练、常赛”的模式展开,这意味着学校体育需要更多的专业体育人才。《意见》提出,将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主要包括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以及在大中小学校设立专兼职教练员岗位等举措。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席薛彦青表示,教练员培训是学生体育协会与单项运动协会合作的重要内容,“单项协会在高水平教练员方面有优势,帮助我们培养学生运动员,水平提升明显”。
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说:“我们有些优秀的体育老师不仅从事教学工作,还是校队的教练员,他们的带队成绩也会作为评职称的指标,这是对高水平教练员的重视。”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认为,体育领域应该拥有自己的人才计划,“这将赋予体育老师和教练员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退役运动员、体育专业毕业生等更多人才走上体育教学岗位。”
在大中小学广泛设立教练员岗位,既是重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力举措,也是加强学生群体体育专项学习的重要方式。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车纯表示,在学校中设立教练员岗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体育专项学习。“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既可以聘用专职、兼职人员,也可以向社会购买服务。”车纯说。
同时,体育老师在体教融合进程中将发挥更大作用。体育老师是学校体育的中坚力量,《意见》提出,“选派优秀体育教师参加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技能培训,增强体育教学和课余训练能力。”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体育教研员江华认为此次《意见》的出台,能够激发体育老师的教学潜力,对推动校内外的青少年体育培训大有益处。
人民日报9月29日第14版
为融合注入源源活力
(下篇)
记者:刘硕阳 王亮 孙龙飞
国庆期间,第二届上海市青少年三对三超级篮球赛在全市16个区进行了分区赛的角逐。这项赛事由上海市体育局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共同主办,今年有2168支球队近9000名青少年选手参赛。体教部门联动办赛,这样的尝试在上海并非首次。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之间进一步打破壁垒、畅通渠道,更好配置资源,搭建新的发展体系,也激起了更多期待。如何将各方资源切实转化为发展增量,还需更多探索。
整合资源
今年教师节,在清华附中,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田径协会正式签署《关于青少年田径运动发展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推进青少年竞赛、后备人才培养、教练员培训等体系建设。
《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单项协会的专业性、权威性,教育部学生体协积极配合,以足球、篮球、排球、冰雪等运动项目为引领,并根据项目特点和改革进展情况积极推进”。今年5月,中国大学生体协、中学生体协还同中国篮球协会共同签署《促进体教融合发展谅解备忘录》,在教练员的培训认证、整合竞赛体系等方面继续深化合作。
“我们和各个单项协会一样,都是体教融合具体的执行者,工作对接起来更加顺畅。”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中学生体育协会主席薛彦青表示。中国田协副主席蔡勇介绍,中国体育协会和中国田径协会在签署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还同时签署了《青少年田径训练、竞赛和教练员培养合作方案》,加强学校体育教师培训、共同主办中学年龄组田径比赛等具体方案不久将落地执行。
在教练员培训认证方面,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加强合作,学校提供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大数据,以协会为平台,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的资源共享变得更加便捷。不仅如此,在上海市体育局原副局长郭蓓看来,实体化改革后的协会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并加以合理配置,能够在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工作中起到更深远的影响。
郭蓓介绍,在上海颇受欢迎的“你点我送”社区体育配送服务,便是委托社区体育协会来执行的。“寒暑假期间,有的社区征求居民意见,打算为社区孩子办羽毛球班、游泳班等,社区体育协会组织高校、中小学体育教师以及体校教练等开设培训班。”郭蓓说,政府出资,通过协会整合汇聚资源,假期配送体育服务,很受家长欢迎,光去年就开办了四五百期培训班。
拓宽渠道
日前,全国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试点现场推进会在浙江温州举行。其中,改变单纯依靠各级体校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路径依赖,正是社会力量参与的成果体现。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需要不断拓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转变培养方式。”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表示,未来,随着社会体育俱乐部尤其是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不断发展,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渠道将进一步拓宽,社会体育俱乐部也将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之一。
9月底,2020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周末营正式启动报名,29个项目的近百期周末营不仅包括足球、田径等传统项目,还有卡丁车、攀岩等时尚运动。其中大部分体育周末营都是通过政府委托协会购买服务,由社会机构开办。例如击剑周末营,便由上海静安王磊体育俱乐部和上海马良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社会体育俱乐部举办。
《意见》指出,支持社会体育组织为学校体育活动提供指导,普及体育运动技能。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向社会体育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缺少体育师资的中小学校提供体育教学和教练服务。体教融合不能缺少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应成为新的增长点。
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柳鸣毅认为,学校与社会体育俱乐部合作能够实现共赢,“社会体育俱乐部缺场地,而学校则缺少专业师资。两方合作可以解决各自的问题。”
创办于2011年的北京优肯国际篮球俱乐部与北京万泉小学、呼家楼中心小学等多所学校开展合作,帮助开办兴趣班、发展校队等。“我们为体育老师和学生提供培训;学校提供部分资金,将体育馆交给我们运营。目前合作效果较为理想。”俱乐部董事长丁仁海介绍。
上海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学生在练习乒乓球
上海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曾培养出世界冠军许昕等运动员。学校负责人陈宝熙介绍,多年来同教育、体育部门紧密合作,这里的孩子既有机会进入上海市青年队,也可以凭借乒乓球的特长升入高等学府。
社会体育俱乐部迎来发展良机,监管也不可缺位。郭蓓介绍,对于中标提供体育服务的社会机构,上海市体育部门除事前审核资质之外,事中事后也会聘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对于未达到要求且不加整改的,将被列入黑名单,以后不得参与竞标。
形成合力
“以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是《意见》制定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方向”,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司长王立伟表示。目标的融合,需要新的发展体系支撑,也迫切需要相应的评价标准。
“学校体育要从过去仅仅注重增强体质,向促进每名学生至少学会一项体育技能转变。”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其中搭建起校园体育竞赛体系乃重中之重,让教育和体育部门各自组织的赛事有机融合,发挥最大效益。“当所有学生都参与到选拔优秀运动员的行列中时,才会有更多竞技体育人才脱颖而出”。
孩子的体质健康牵动着家长的心,也是体教融合工作绕不过去的评价指标。去年年底,云南启动中考改革,首次将体育课考试分值提升为和语数外三门课一样的100分,引发热议。在王登峰看来,这其实是恢复了体育课应有的地位,“如果我们真正把体育课作为一门学生必须要学习的课程,考试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各地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陆续推行中考加试体育以来,“指挥棒”的效果已经有所显现,但要真正让孩子们每天都跑起来,避免考前“一阵风”现象,除了需要进一步完善考核内容和方式外,还要建立并认真落实学校体育工作的日常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监督机制。
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介绍,江苏省教育厅每年会对省内高校的江苏籍大一新生进行身体素质抽测,测试结果按照13个省辖市生源所在地进行排名,并反馈给各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如果连续3年排名垫底,会有相应处罚。“用倒逼机制解决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另一方面,体育传统特色校和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系同样需要完善。近年来,教育系统向国家队输送竞技体育人才的例子已不鲜见。作为国内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最为成功的高校之一,清华大学曾培养出胡凯、王宇、刘天佑、曾令旭等优秀运动员。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刘波表示,学校始终坚持自主培养、体教并重的理念,没有为了片面追求运动成绩盲目扩大招生规模,对学生运动员的学业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在政策保障方面,则以保留学籍一定年限的方式为优秀运动员成才发展兜底。
让“平行线”变成“同心圆”
文|薛原
体教融合是个老话题。这个老话题,因为不久前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而打开了全新局面。放在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和建设健康中国的大背景下审视,体教融合的扎实推进,有着基石性价值。
“健康第一”是教育理念,体育本身即为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推进体教融合,要从探讨体教为何“不兼容”开始,找准堵点,清点短板,其中,至少有这样两个观察维度: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不足,另一个是面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不足。
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育不足,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中不容忽视的问题,近视率高发就是一种表征。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基础教育不足,是由于以往“三级训练网”的相对封闭和早期过于偏重运动成绩所致,造成高水平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再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各自分立的发展体系,成为两条“平行线”,造成各自的结构性缺失。因此,将现有体育和教育系统的资源重新整合配置,对现有发展体系重新梳理建构,让全体学生在成长中都能置身于足够的体育教育环境之中,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根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让“平行线”变成“同心圆”,此次《意见》的指向,意味着发展模式的一次深刻变革。
也因此,《意见》开宗明义,强调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为原则,推动体育和教育部门形成互相支撑的发展模式,同时吸纳社会力量进入,以青少年赛事分级分类,培养模式多元多样,发展机制融通畅通为引领,实现青少年健康发展基础之上的高水平竞技人才涌现。以往,各地已经有了一些积极探索,但还缺乏体系性统筹。《意见》的印发,既有结构性的“补短板”价值,又在具体操作层面兼具“说明书”的作用。接下来的重点,在于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和保障体系,推进各方形成合力,使得体教融合真正得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绽放出勃勃生机。
人民日报10月9日第15版
- 标签:泡泡面膜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人民日报“走向冬奥”:播撒冰雪运动的种子
“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正在影响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渐…
- 2021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
- 碳排放管理员、管廊运维员……这些新职业有了大舞台
- 一滴血让失散十八年亲人重新团聚
-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175987176例
- 乌东德水电站有多"牛"?数据带你看→
- 破解"网瘾老人"难题须疏堵相济
- 国家体育总局:用“动商”概念认知体育内涵
- “白银事件”后该如何办赛?上海给出答案!
- 更新教育观念,围绕健康开展体育教学
- 2020年“体育消费账单明细”发布,展现您的消费习惯和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