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成为主科:是体育特长生的春天吗?
近段时间“体育将与语数英科同分”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有人说体育老师的春天即将来临,也有人说体育课再也不会被抢了,体育事业再也不会被歧视了,体育特长生们更是欢呼雀跃。小编的几个热爱篮球的学生高兴地对我说:“以前跑出去打篮球总会被我妈啰嗦,说我不务正业不好好学习,现在终于可以正大光明的去打球了。”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一
应试教育大环境
我们先来看看体育为什么要成为主科:
绝大多数人学习都带有一种功利心态,只学有用的,不学没用的。老师只看专业的教育书籍,学生只看教科书或者辅导参考书。什么小说、杂文那都是不务正业。上课把要考的知识点画线,其余略过,不考的内容几乎看都不看,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考试。
在这种以考试为目的的学习和教育环境下,体育特长生就显得特别不务正业,因为他们的特长很鸡肋,考试不考那些东西。体育也逐渐被排挤到了教育的边缘,而青少年的体质每况愈下。
终于,中国教育部出手了,把体育变成主科,一样有严格的考试。让出门锻炼的学生不再是不务正业,让应试的尺子多了一个刻度,班里“优生”和“差生”的标准发生了改变。
二
应试教育
培养的人
才
人才有很多种分类,比如理工科人才,文史科人才,艺体型人才等等,今天说一个新分类:正确型人才和优异型人才。
1
名词解释:
正确型人才:做事情靠谱不出错,他有一个标准模型。
优异型人才:没有标准,他与众不同,无可替代。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小编拿篮球操和篮球队作为例子:
大家应该看过各地开展的篮球操表演,很多篮球传统项目学校也弄出了篮球操,甚至在网上我们能看到一些幼儿园训练出来的篮球操非常好看,学生球性好、节奏好、协调性好。几十个学生动作整齐划一,节奏感强,甚至连运球的高度都统一。我们可以说,这些孩子是篮球人才。
他们属于正确型人才,他们的动作是按照某一个标准套路重复训练出来的,为了表演更具观赏性,连孩子的身高都差不多。你可以说:孩子,你篮球打得真好,像篮球运动员。但是,真正的篮球运动员可不是这样。
篮球运动员可不会按照套路做运球动作,也不能按照节奏运球,忽快忽慢根据场上情况随时做出身体反应,优秀的篮球运动员有自己的个性,每个球员都有专属于自己的投篮姿势。篮球运动员没有正确的动作,只有临场发挥。篮球运动员是优异型人才。
这两种人才的区别并不是谁比谁“优异”。一个小学校篮球队替补队员的球性可能还没幼儿园篮球操表演的小演员好,甚至在亲友聚会上临时演个节目都不如幼儿园小朋友。但是他们的培养方式完全不一样,正确型人才和优异型人才的训练方法、行为模式和管理方式,截然不同。
02
正确型人才有模板
我们看职业团体操表演整齐划一非常好看,但是像NBA球星,每个人的技术特点都不一样。他们哪怕最基本的投篮、哪怕是罚篮的动作都不一样。正确型人才是容易替代的,可是NBA球队要换个人,那整个的配合打法就都要变。
我们对正确型人才的期待是可靠性,不能出错,正确型人才的价值由“短板”决定。跟模板对比,如果你有一处不足,那你就不标准。
培养正确型人才的方法就是负反馈。你有哪里不对,我立刻告诉你这里错了,比如护士打针就必须标准化,学开车标准化,洗碗工刷碗标准化,肯德基做炸鸡标准化,学生考试标准化等等。
应试教育所对应的就是培养正确型人才,在学校一个好学生,一名优生该怎么做有一个清晰的模板,那些个性张扬性格迥异的学生都被视作异类,就算成绩很好,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也会被当做缺点提出来。
03
优异型人才没有模板
优异型人才的价值由“长板”决定。你有多少缺点那是你的事,只要有一招先就行,而这一招必须是出类拔萃、最好是绝无仅有的。可替换性是优异型人才的噩梦。既生瑜何生亮?每个优异型人才都必须占领并且守住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地盘。
优异型人才没有模板,所以培养他的方法就是正反馈。看你哪个方面强,就突出你的强项,进一步强化你在这个领域的能力,成为与众不同的那个人。当一名学生刚加入学校田径队的时候,体育老师是不知道该让这个孩子选哪个项目的,通常情况下都是让他什么都试一下,什么都教一下,然后在日常的训练过程中逐渐发现这个孩子的特长。体能特别好就去长跑,爆发力突出就去短跑、跳跃,耐乳酸强就去中长跑,力量大就去投掷,什么都不突出就个子高,可以让他试试篮球队。这就是一个体育特长生的培养模式。
三
给应试体育的几点建议
从大局来讲体育成为主科所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和家长们为了应试肯定加强锻炼,青少年体质在近几年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改善。就像中国古代在科举制度的指挥棒下,平民识字率稳居世界第一,中国人的应试学习法自古有之。
但是应试体育并不是体育教育的初心,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终身体育”。一个学生在离开学校后还能一直参与体育锻炼,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还能时刻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这才是体育教育的初心。
在成年人的世界,下班后不刷手机不刷剧,不看电影不逛街,却跑去体育锻炼,可想而知那一定是对某项运动的真爱。这种真爱绝大多数是在青少年时期培养起来的体育特长。这种特长是正确型人才培养模式所无法教育出来的。所以,小编斗胆给教育部提几点建议:
01
优异上不封顶
小编在给学生做体质健康监测的时候学生总会问(比如跳绳):“老师,一分钟跳几个是100分啊?”当小编说出一个数字后学生就把这个作为目标,一旦达成他就不跳了,反正100分了,跳多了也没意义。所以从那之后,小编只对学生说及格分数,上不封顶。
体育所蕴含的竞技与拼搏精神不能丢失,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已经一百分了就可以不努力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必须传授给学生。所以在设计体育考试分数的时候尽可能的拉高分数门槛,让绝大多数人只能考60分的及格分,让优异的学生的“优异”显得更有意义。就像高考作文,只有出类拔萃的学生才能获得满分。
02
省市级比赛成绩加分
因为应试教育是标准化教育,它特别重视学生的短板而非长板。小时候老师经常对我们说不要偏科,偏科会给你的总成绩带来极大的影响,你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补自己的弱项。当体育考试与语数英同分的时候,一个篮球少年他依然不能抱着篮球在球场训练,因为他篮球已经满分了,而足球是他的弱项,他正在足球场补课呢。一个短跑健将正在练习铅球,体型庞大的小胖擅长投掷,但是他要练习长跑。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一把尺子量到底,让大象和猴子比爬树,彻底压制了另类特长生的发展。所以,给另类的特长生一个体现价值的机会,允许他们单点突破。避免出现短跑冠军因为长跑不过关而淘汰,击剑冠军因为跳绳太差而遭淘汰,游泳健将因为跑步太慢遭淘汰的尴尬局面。
所以建议学校篮球队、田径队等各种校队参加省市级比赛所获得的有效成绩可作为加分项,如果达到某个标准(比如国家一级)可视作满分免考。
03
读书、练体育不是为了考试
和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一样,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终身学习。理想中学校教育出来的人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他读书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求真,充实自己的人生。即使离开学校没有老师的督促没有考试的压力,他也会时时刻刻看书学习,也会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保持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
功利主义下的学习会让学生只为了考试而学习,只为了考试而练体育。不是有高考过后的“撕书大会”吗?为何学生们如此痛恨学习?学习不应该是高兴的事情吗?
现如今很多中学的体育课就只教中考项目,比如中考考篮球三步上篮,那学生们就只把三步上篮练好,甚至只练一个角度,学了三年的篮球连篮球赛都不会打。体育考试变成100分后会不会更加剧这个现象呢?会不会学生在考试结束后来个“丢运动鞋大会”呢?
关于以上问题,全国的体育老师们你们怎么看呢?还望大家不吝赐教各抒己见,我们留言区见。
来源:体育教师大本营
- 标签:体育室情人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
-
人民日报“走向冬奥”:播撒冰雪运动的种子
“卓越、友谊、尊重”的奥林匹克价值观正在影响更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渐…
- 2021年端午节假期文化和旅游市场情况
- 碳排放管理员、管廊运维员……这些新职业有了大舞台
- 一滴血让失散十八年亲人重新团聚
- 世卫组织: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175987176例
- 乌东德水电站有多"牛"?数据带你看→
- 破解"网瘾老人"难题须疏堵相济
- 国家体育总局:用“动商”概念认知体育内涵
- “白银事件”后该如何办赛?上海给出答案!
- 更新教育观念,围绕健康开展体育教学
- 2020年“体育消费账单明细”发布,展现您的消费习惯和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