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体育如何破解公民教育难题?

一、研究的背景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2019年10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提出,也进一步强调了公民道德教育与价值观传递的重要意义。公民教育作为一种传递价值观的教育形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早至古希腊时期体育就已成为培育城邦公民的重要手段,与公民教育有着天然的契合,同时随着体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逐步深入,使其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对合格社会主义公民的培养产生更深的积极影响。在新时代政策引导与公民教育参与现实诉求的大背景下,以体育与公民教育相契合的特点为前提,析缕体育在公民教育参与困境中的具体价值。

二、公民教育及其参与困境

明确何谓公民教育,是探讨公民教育参与困境的逻辑起点,而在对公民教育进行诠释的过程中,“公民”一词的内涵尤为核心。托马斯·雅诺斯基将公民理解为个人在一民族国家中,在特定平等水平上,具有一定普遍性权利与义务的被动及主动的成员身份。就现代语境而言,具有一国国籍是成为公民的首要前提。

公民的性质决定了公民教育的走向,何谓公民教育也由此而展开。公民教育作为一种指导公民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教育,使公民成为自我与社会的主人,明确并积极践行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共同维护好国家、社会的稳定运行,从而实现公民身份的最终确认。公民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就在于相关公民理念由理论端走向实践端的落实程度。

当前教育实践工作中,传统德育依然是公民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这种现实所造成的不仅是教育内容上的遗漏,更是实践方式的欠缺。这种以道德知识为中心的灌输式教育,常常忽略公民教育的主体参与性,必然会造成公民实践难于落地,使公民教育陷入参与不足的真实困境。任何知识都不该只停留在书本当中,一旦其背离了生活现实,那这些知识存在的现实意义就会大打折扣,对现实行为的指导性就会一落千丈。

公民教育参与途径障碍、参与手段单一以及参与效果欠佳是当前公民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公民教育是一种涉及价值观的教育,在复杂形式与多样内容的掩映下,价值观的传递成为了贯穿公民教育全程的一条重要线索。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不断构筑起有关个人、社会、国家以及时代的价值观,同时还通过不断地反思来实现理性的价值选择。这里的构筑及反思都需要实践经验的反馈,因此参与的缺乏,带来的是价值观形成受阻与价值判断不清晰。

三、体育破解公民教育参与困境的可能性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体育是国民教育两大范畴之一,可使身体健康、体型完美、体力充沛,也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勇敢顽强。”他将体育看作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城邦合格公民的培养中占据着关键地位。另一方面,时代的力量推动着体育的发展,在使体育特点日渐丰富的同时,也使得体育逐步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体育所带来的影响力及其与公民教育的契合,使得进一步思考体育作为一种破除公民教育参与困境的现实路径具备了可能性。

贴合现实又有所缓和的参与环境是体育与公民教育的沟通平台。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识资源往往是教育者基于“理想化理论”的思考,即假设诸多的制度、道德缺陷不存在或可预判,作为一种理想中的规范准则,以便于更清晰准确地理解相关概念与知识。“体育运动是社会的一种缩影,大社会中的各种问题会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到体育这个小社会中。”体育所展现的就是一种非理想化形式,其中会存在种种不公与意外,不同群体或不同个体间的非理想的权力关系并不在最初的认识之内,学习者需要置身于对抗或竞赛,在复杂的权力交错中、在难以避免的偶然影响下,去把握自身所学在实际中的运用。“理想化理论”作为实践的目标,是每个公民标定思想行为的重要标准,而非理想情境下的实际参与就是这个不断标定的过程。

合理范围内的进取精神是体育与公民教育的结合动力。体育所具备的是一种激荡的活力,能够激荡出人性中永不枯竭的进取精神。体育造就了一种积极向上、极富激情的文化氛围,使每位参与者体会到一种油然而生的自豪和崇高,正如黑格尔所说:“有限的感性形式容纳不住无限的理念内容,便引起了崇高感。”也正是这种超越了形式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体育为公民教育灌注饱满生命力的可能性。公民教育需要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需要一种合理范围内的竞争精神来引领公民教育的实施,而体育带给人们的,恰恰是一种基于合作与认同的进取精神,有别于狭隘的“竞争性个人主义”,从而使“孤独的公民”真正融入健康的公共空间。

对于自觉性的不懈追求是体育与公民教育的共同准则。人类对增进身体健康与完善人格的需要,促使其自身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以明确的目的推动意志行动的发展,实现由自发向自觉的飞越以及自觉性的不断提高。将公民教育与体育进行结合,以体育本身自我认识、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为依托,能够更加有效地做到公民自觉性的提升。将公民教育的价值寓于体育之中,借助体育对于自觉性的不懈追求和有效提高,实现公民教育由自发向自觉的顺利转变。

四、破解公民教育参与困境的体育路径

以规则为约束,在提升权利意识的同时把握维权边界。权利与义务始终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人们对于权利的争取不仅是满足个人目的,同时也是更好服务社会的基础。体育的竞争精神可以有效地带动起权利意识的成长和成熟,真正在维护自身权利的过程中使权利意识深入人心,而处于规则的约束下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前提。哈耶克曾提到:“争取自由的斗争的伟大目标,始终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来没有绝对的自由,人们对于自身权利的保护需要建立在规则地平衡之下,这恰恰就是体育所呈现出的重要品质之一。在体育所打造的实践环境中,帮助公民教育为受教育者建立一种健康的权利意识,既要保持争取权利的积极性,又要理性地选择争取权利的方式。

以团队为依托,在明确自身义务的同时实现价值澄清。过度强调权利的公民教育,所造就的是一种疏离于社会共同体的“私民”形象,故义务教育要做到与权利教育同步实施。体育团体中的每一位成员把对团体地认可、成员间地协调以及全力地付出作为自身必须要履行的义务,更重要的是,竞争背景下的外部压力,使团体成员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履行个人义务的重要性。只有置于群体环境中时,才能清晰地凸显义务讨论的价值。在各种变换的体育团体中,不同义务职责的切换以及角色转变所带来的思想调整,能够让公民深刻地认识义务本质,同时不会在各种义务中迷失自我,以更加独立的人格承担各种责任,秉承自由而积极的责任观,让权利与义务保持长久的平衡。

以体育与政治间交融,提升公民政治效能感。政治效能感越来越成为预测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指标之一,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民的社会参与及政治参与。由于政治效能感的提升是在与政治体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但就公民教育的作用主体而言,需要在有限的范围中寻找出一片准政治环境。而“体育政治化”这个命题随着体育影响力的扩大而拓展,体育的政治意味慢慢变得浓厚,一方面使体育成为公民获得政治效能感的准政治环境,另一方面能依靠体育逐步建立起有关体育的自我效能感以及有关多方面的自尊、自信等品质,进而帮助形成政治效能感。相关研究也已表明,自信、自尊等变量与政治效能感的形成有较大关系。

以强健的体魄,容纳广阔的公民精神。体育运动有其内在的精神价值,是培养公民精神的有效路径,尤其在对一些关乎社会进步的优良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有着难以磨灭的功用。即便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体育处于被多方视角争相建构的环境当中,依然被赋予了重要的德育使命。德育不等于公民教育,但却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的德性教化作用必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推动力量。一切品质与精神都需要健康的身体来容纳,一切权利与义务都需要完整的生命来践行,强健的体魄是人类迎接挑战的有力保证。身体是人类一切行为品质的载体,以体育求健康是人们积极成为合格公民的重要表现之一,在培养公民的同时更容纳公民,这正是体育在公民教育中难以替代之处。

作者 简介 /Profile/

刘振铎,山西太原人,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在读博士。

孙辉,山东烟台人,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健,山东潍坊人,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来源: 体育学评论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 标签:来日方长什么意思
  • 编辑:王美宣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