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光明时评:别让青少年的身体和灵魂继续“掐架”了

作者:李英杰

三国故事中,徐庶“身在曹营心思汉”的典故家喻户晓。在中小学校园里,有没有身在教室心思操场的“小徐庶”,应该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日前的一则消息,间接地给出了答案。据报道,教育部在回应全国政协关于要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时间的提案中称,要求学校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每天锻炼1小时,这个看似非常基本的要求,对于青少年来说,可能显得有些奢侈。做不完的作业刷不完的题,让多少学生变成了“挖山不止”的“小愚公”。等学习任务告一段落时早已灯火阑珊,想锻炼一下身体,反而索然无味。

劳逸结合才能学有所成。挤占包括体育锻炼在内的休闲时间,虽然青少年的学习指标漂亮了,怎奈这是透支他们身体的结果。早在2016年,国办就发出通知,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几年过去了,这个要求又变成全国政协的提案,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做出回应。

人们不禁要问:让青少年每天锻炼1小时,实现这个目标咋就这么难?如果说锻炼是身体性事务、学习是灵魂性事务。两者原本可以得兼,和睦共处。青少年的身体和灵魂之所有“掐架”,在于他们想伸展伸展身子的时候,无形的压力告诉他们,灵魂性事务紧要,身体性事务以后再说。现行的教育模式下,掌管“灵魂性事务”的主体多元,家长一声令下,学习任务就进入“绿色通道”;老师补课或临时布置点作业,学生也不敢怠慢。这样,灵魂性事务(学习)挤兑身体性事务(锻炼和其他自由活动)成为常态,体育锻炼就成了青少年的奢侈性消费,多少孩子的愿望变成了“让锻炼活动再飞一会儿”。

青少年的身体和灵魂掐架,是中小学生的时间管理紊乱的产物。青少年处于未成年人,他们的时间无法完全自主。当时间管理的权限由家长和老师代为行使后,受传统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功利主义思潮影响,“读书”被标签化成了考试成绩。每天,多少孩子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去教室的路上,只要通过考试抵达名校这个“彼岸”就行。至于孩子的身体和灵魂之争,反而变得无关紧要。直至这样的身体和灵魂“掐架”上升为显性的社会问题,有关部门开始干预学生的锻炼时间。

亚里士多德将善的事物分为三个部分:外在的善、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他把“灵魂的善”(读书学习和思考)视作“最高的善”。世人看到了精神活动为至善的结论,无形中割裂了外在的善(物质世界)和身体的善(自由活动),后者才是通常灵魂的善的必由之路。善即协调。一种活动的“含善量”不足,都会损害灵魂的善的品质。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现在培养的学生多数高分低能了。

身体是一个人连接外部世界和灵魂的桥梁。不给青少年足够的身体自由,他们既无法认识外部世界,也难以提升灵魂的品质,最终获得的不过是一堆课程考试成绩罢了。身体运动也是呵护灵魂的特殊形式,这也是为什么全社会开始重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原因所在。

若问青少年的身体和灵魂能否不再“掐架”?在我看来,只要增加各级升学考试录取中的体育成绩比重,相信考试的杠杆让青少年的身体和灵魂“握手言和”并非多大的难事。

(作者系重庆市南开中学高级教师)

来源|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