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有一种古板的传承叫“会游泳才能毕业

  如今选择如此之多,就是不学习游泳,还有很多体育项目可以选择,何必强人所难?

  从2017级开始,“会游泳”将成为大学学生的标配。大学有注重游泳教育的传统。从1919年起,大学就有对学生学习游泳的刚性要求。如今,时隔近百年,再次恢复硬性要求的传统,可以看作是对大学体育教育的一种回归。只不过,在近百年之后,仍然“会游泳才能毕业”的特色传统,是否显得过于古板?

  百年前的中国,国家内忧外患,社会基础设施非常落后,各种文体设施匮乏,一系列文体活动,因缺乏软硬件支持而无法开展。而当时落成的大学综合体育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认为是现代中国最早、最先进的健身场所之一。馆内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以及各种运动器械,特别是附设的室内游泳池,实行池水水源消毒,十分清洁卫生。体育馆建成后,大学得以开始实施专业的体育教学。

  因此,注重游泳教学,甚至将其与“毕业”“留洋”相挂钩,也是在那个特定年代的特殊选择。而今,各类文体设施在各大高校普遍健全,游泳教育只能说是“传统”,而非“特色”,其自救的属性随着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也已经大大削弱。即便是“会游泳才能毕业”的传统,其本意也是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

  如果要真正发扬传统,在如今的体育项目如此之多的大背景下,应该是引导学生在体育健身中找到兴趣所在,而不一定将“会游泳才能毕业”重新抓起。况且,如今选择如此之多,就是不学习游泳,还有很多体育项目可以选择,何必强人所难?

  近年来,我国大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下滑的趋势,恰可以利用自身体育传统的传承、良好体育氛围,主动作为,为中国的教育界树立一面旗帜。与其片面吸收老体育中的“强制”因素,将学生统统赶上某个体育项目的战车,不如真正将现代大学中的“”贯彻到底,建立给予学子选择权和话语权的体育教育模式,或许更具有亲和力和适用性。

  对百年老校而言,前辈师生流传下的,不只是看得见的楼堂馆所,抑或校规校纪,还有看不见、深层次的对某些、抑或价值的捍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当年陈寅恪先生提倡“之,之思想”,这也是之所以为的关键。在此意义上,对传统内涵的全面吸收与理解,或许比从传统中,地“拿来”某些具体的东西更有意义。(林旻煜)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