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科技

Summary 从公益企业的角度看体育管理——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公益企业(或称社会型企业)以一种新型企业模式出现在人们眼帘。脱离了单纯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公益企业的概念把许多商业范畴的讨论推广到更深入、更广泛的社会层次。这一概念,尤其在当前重视可持续化发展、社会和谐等的大下来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文献综述中广泛应用的系统综述方法,对近年来国际上体育和其他领域中针对公益企业的研讨进行了总结。众所周知,现如今中国高速的经济发展推动了很多行业的“少走弯”、“抄近”和后发先至。本文的总结和思考能够给正面临全面市场化的中国体育产业带来极其重要的。

  在之前某期中心发表的科研总结[1](《体育赛事的社会功用》)中曾经提到,体育(包括职业体育和体育赛事)具备社会价值:创造体育本身对社会的正面影响(传递健康正面的);并通过体育赛事活动的整合,将各类高价值资源运用到改善社会、解决社会问题中去。一般来说,体育的平等性、教育性、融合性使其成为传递正面社会引导的媒介。

  然而,体育和商业体育并不能划等号,——商业体育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使其社会性具有一定的局限。要消除这种局限,就要体育管理人员职业体育或商业体育并不仅仅止于追求商业利润和市场,而更需要强调体育的社会功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公益企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的可以用来帮助提升职业体育和体育赛事的深度和影响层面。

  公益企业的出现,一方面来源于一部分商业创业对纯利润追求的减少和终止,另一方面给许多非营利机构赋予了商业创业的责任和要求。换句话讲,许多纯商业组织在思考其追求的终极目标后放弃了对纯利润的追求(如美国职业篮球联盟NBA)转变为社会型企业。而原来需要和基金支持的非营利机构,在赋予了商业企业的一些基本特性(如自负盈亏、商务管理应用等)之后,变成不需要单纯依赖和资金支持的公益企业,改变了以往对非营利组织到处要钱要捐赠的刻板印象。

  (1)公益企业是旨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创新载体,发源于和纯商业机构在创造和实现社会价值过程中的失败经历;

  (2)公益企业需要重复对资金和利润投资和使用,从而维持公益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总结来说,公益企业(或社会型企业)是几个传统类型机构(例如、纯商业机构、社会团体)的复合体,需要同时具备和协调社会性和商业性。从这种概念来说,刚完成管办分离、重新出发的中国篮协就是这类公益企业的代表。

  公益企业同传统的创业企业一样,具备一系列结构性特征。根据现任教于美国德大学(California Lutheran University)和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Copenhagen Business School)的世界著名的创业管理学教授威廉·B·纳(William B. Gartner)的总结,这些特征包括:

  尽管纳教授的总结基于商业创业机构,这些特征同样适用于公益企业。二者唯一的不同在于,前者追求商业价值,而后者更注重于社会价值。在具体特征上,两种创业也存在着个体、机构、流程上多方面的共同点,而在因素上存在系统性差异。

  公益企业研究的三大流派区别于两大地域性传统:英语文化圈(Anglo-sphere,主要为英美)和欧洲圈(continental Europe,主要为欧洲国家)。然而,在公益企业的定义和基本概念划分上,并不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

  社会创新流派将个体视作为资源创新整合、社会价值创造的主体,而社会型机构流派则把企业和机构视作实现社会价值的载体。第三大流派由一系列欧洲学者于2010年前后提出,名为欧洲公益机构萌芽(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s in Europe,简称EMES)。欧洲公益机构萌芽流派的观点是,公益企业是由许多企业和个人集体驱动的,而非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个体行为。

  公益企业往往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即CSR)和慈善(Philanthropy)相提并论,然而并不相同。有学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被看作广义的公益企业行为的一部分。然而,公益企业和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商业企业在社会价值创造的优先级上是有差异的。不论如何,商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实现总是在商业利益之后。而慈善只体现了公益企业的“公益”内涵,而没有企业和管理的本质。慈为仅仅只是从资金角度实现了一定的公益目的,既不存在公益企业的持续性,也不具备公益企业的机构性。

  基于相关文献和前人研究,本文使用了结构性综述的方法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构综述方法是一种科学地处理学术文献的研究方法,需遵循一定的流程规范,包括几个重要环节:

  本文中作者用公益企业、社会企业的相关关键词和体育进行联合搜索,在多个科学文献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包括ABI/INFORM Global,EBSCO,Science

  33篇文章主要发表于经济和商业管理期刊,也有发表于体育科学、科学、医药科学、性别研究、发展学等领域。其中仅七篇发表于体育管理、体育社会学、体育政策学期刊。25篇文章为定性文章,28篇为研究,5篇为理论讨论文章。这其中,大部分文章聚焦于公益企业的流程特征(19篇),仅有13篇确切地阐述清楚了遵循的思维流派(社会创新学派4篇、社会机构流派6篇、EMES为3篇)。

  (2)对于体育公益企业中的个体研究,有学者认为,公益企业家可以利用其经历、学识、人脉,以及体育方面的资源创造社会价值,或解决社会矛盾。如体育俱乐部和赛事可以帮助在经济、、身体上有困难的特殊对象。例如,前篇总结中提到的NBL新军湖南勇胜俱乐部,在成立后把社会价值作为核心价值,通过整合湖南篮球资源,开创了一系列人文文化活动,提升湖南的篮球文化和体育价值。

  (3)对于体育公益企业中的机构研究,一些文章认为,体育公益企业可以作为其他商业企业的辅助机构对商业运作提供支持和协助。这一在职业和业余体育中屡见不鲜。例如,中超近些年的发展中,有多个地产企业通过对职业足球队的收购和冠名,提升了各自品牌,获得了包括支持等各方面的资源;城一家小小的名为“队长快餐”的中餐快餐店,通过创立并冠名当地一支业余橄榄球队,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其业务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影响。

  (4)对于体育公益企业中的流程研究,有文章指出,在公益企业目标和流程的下,企业的和利益相关方可以不断获得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源(Social Capital),一方面改善一部分人和机构面临的困境,一方面提升一部分人和机构的社会价值和地位。而从资金上讲,由于公益企业不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其获得的收益可以投资应用于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如创办学校、基金会、社会项目等,也可以投资用于可供社会大众使用的体育场馆、设施、以及其他公共体育资产。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为奥运周期后的场馆使用。

  (5)对于体育公益企业中的因素研究,在前面某期利益相关方研究中已经有所总结,这里不再赘诉。

  体育和公益企业的研究本身各自具有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特点,二者的结合更是将可拓展的空间无限延伸。带领中国体育产业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道,既不能旧体制,也不应全盘照抄的商业体制。兼顾体育的竞技性、社会性、和由此产生的巨大商机,从体育商业化社会,再从社会走回体育,也许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

  【注】陈宁为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目前执教于坎特伯雷大学工商管理及法律学院,市场营销方向。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