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娱乐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20年 : 述评与展望(三

  本文是我于2011年9月发表在《中国体育科技》上的一篇学术论文,是我写的第1篇体育旅游论文。回想6年前也是春天的3月,当时花了整整2个月时间,阅读了上百篇体育旅游相关文献后,历经艰辛写出来的文章。虽辛苦,但该文也给我带来了这6年来充足的愉悦感,且一直将持续下去。

  据中国知网期刊论文数据排名,本文为国内所有体育旅游文献“下(fen)载(si)量”第一,2008年至今发表的体育旅游文献“被引”量第一。同时,本文也被复印资料2011年12期《体育》全文转载。

  在2016年12月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发布《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的背景下,体育旅游迎来了2020年实现10亿人次、1万亿的宏伟目标的当下,本文通过自进行发布,虽为学术论文,但只要您认真阅读,一定会从中发现体育旅游产业中的众多商机。

  从上述体育旅游概念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界基本上都是从旅游学的角度去界定体育旅游的特征与属性,因此体育旅游的概念界定都是建立在旅游概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但以下学者在概念界定上还有一些针对体育旅游的“体育”属性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表现在: 1.从体育的角度看,体育旅游是一种休闲体育或假日体育,是人们参与体育的一种形式或活动的一种方式(闵健, 2002); 2.旅游与体育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客观存在(于素梅, 2005); 3.体育旅游从作为一项体育性事业的角度看,可以视为异地的健身运动,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具体落实(宋杰等, 2010); 4.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交叉融合而产生出来的具有旅游和体育特点的新型产业(王辉, 2010)。从以上对具有代表性的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中明显看出,国内学界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在早期的研究中,侧重于用体育旅游的外延(具体内容和形式)来界定其概念(周珂, 2005);随着研究的深入则开始用旅游的内涵(特征与属性)来界定,部分学者也同时意识到“体育”属性对体育旅游概念界定的特殊性。然而,对体育旅游概念的界定当前尚未形成共识,这一方面说明了体育旅游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康晓梅2010、井铃2010),但更说明这些概念界定本身还存在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问题是由于未充分把握住体育旅游的本质属性所造成的。国内体育旅游研究范畴更多聚焦于研究体育旅游中的“旅游”属性(金银日, 2010),对于如何发挥体育功能并使其成为旅游吸引力的深入分析与研究还较少(唐小英, 2005),对体育旅游概念中的“体育”属性缺乏深入认识与界定。闵健(2002)认为,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完善,对体育产业的类别和范围有了一致的认识和明确的统计口径之后,体育旅游也可定位于体育,从体育的角度去解释体育旅游。笔者非常赞成闵健这一具有前瞻性的观点,并且认为,体育旅游概念界定中的“异地性”、“同一性”和“审美性”等旅游属性仅是体育旅游概念界定的一般属性或表层属性,而体育属性则是其特殊属性或深层属性。因此,正是由于对体育旅游的“体育”属性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导致了20年来国内学界对体育旅游的界定难以深入和清晰。所以,若要对体育旅游概念有一个准确、客观、全面的界定,需要我们对体育旅游特殊属性的“体育”有以下三点充分的认识(详见图2)。

  第一,技能性。若旅游者不能掌握某项体育休闲运动的简单技能(如滑雪、潜泳、高尔夫、攀岩等),就不能有效地亲身参与其中并获得新奇感与体验感。因此,体育旅游在体育设施、体育培训和安全保障上有其专业技能性,体育旅游的开展始终离不开体育的专业技能指导。第二,规则性。体育旅游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而言,其最大的差异点就在于旅游者若不了解某项体育赛事的比赛规则(如NBA、世界杯)或者某些体育运动的竞赛规则(如高尔夫),就不能获得体育旅游过程中的愉悦感和紧张刺激感。第三,健身性。体育旅游是以获得身体健康为需求动机的一种消费行为,这也符合以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体育事业的目的和旨,而且在《中华人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六章“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中也明确强调“发展健身休闲体育”。因此, “强身健体”是体育旅游业态的一个重要属性。

  综上所述,体育旅游概念的内涵关键看其“体育”属性。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认为体育旅游是以体育作为内涵、以旅游作为载体的一种新型的休闲生活方式①。因而,体育旅游必须以体育运动、体育赛事、体育场馆等体育资源为内涵,无论是作为旅游旁观者进行观赛,还是作为旅游参与者亲身体验,都需建立在以体育竞赛规则、体育技能培训、体育规范标准和体育安全保障等为前提下才能满足大众的体育健身需求。换句话说, “旅游”只是作为一种市场化载体去实现体育观赛需求和体育健身需求的手段而已。因此,对体育旅游概念的“体育”特殊属性的内涵界定,使我们能明确体育旅游发展之魂在“体育” ,即如果体育产业不能为旅游业提供优良安全的运动设施,简单易学的运动技能,娱乐的赛事氛围,强身健体的健康意识,体育旅游的外部旅游载体也自然不会在市场中存在。

  总之 , 体育旅游概念是架构体育旅游理论体系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 是研究问题的基础, 也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属性(杨强, 2006), 如果不能科学地对其界定, 体育旅游理论体系则难以发展与完善。因此, 本文对体育旅游概念在“ 体育” 属性上的清晰界定 , 将为体育旅游的科学研究构建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体系, 而这一体系也正是本文对体育旅游理论上的一种全新的解构和重构。同时 , 基于对体育旅游概念界定的清晰 , 我们也将对体育旅游的产业属性会有一个崭新的认识。吴必虎等(2007)认为, 一般而言从旅游角度认为体育旅游是众多旅游产品中的一种 , 但是从体育角度来看, 可以认为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的一项重要的关联产业 , 因此可以认为体育旅游具有双重属性。笔者赞成吴必虎的这一观点。体育提供资源、旅游带来市场, 体育旅游在产业属性上具有双面性 , 因此其不仅是旅游业的一部分, 更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质上是体育产业, 是体育多元化功能的重要体现。

  杨强博士深入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产业部分,体育产业迎来更大发展风口(上)

  杨强博士深入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产业部分,体育产业迎来更大发展风口(中)

  杨强博士深入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体育产业部分,体育产业迎来更大发展风口(下)

  杨强博士深入解读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体育、旅游”议题(一)

  杨强博士深入解读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体育、旅游”议题(二)

  杨强博士深入解读10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李克强总理 “体育、旅游”议题(三)

  本中心是国内首家专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专业研发机构,中心负责人为杨强博士。他是成都体育学院休闲体育系管理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体育旅游与运动休闲产业方向)、经济学博士、四川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后,国内首本体育旅游蓝皮书主编。中心将定期发布集专业性、权威性、前瞻性于一体的“中国体育旅游年度行业发展报告”。中心研究实践领域主要是为部门与企业提供:一是编制体育旅游项目、地方体育产业的总规、概规、详规,二是赛事节庆活动策划与运营,三是体育旅游内容研发与运营。

  杨强博士在体育、旅游领域拥有15年的规划工作经验,为国家社科基金“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负责人、《国家体育产业“十三五”规划》子课题负责人、国际旅游投资协会学术顾问委员会执行委员、四川省休闲运动科学管理学会理事。近两年为四川、云南、重庆、甘肃、江苏等国内十余个地方与企业主持编制体育旅游、体育产业、体育赛事方面的规划,拥有丰富的规划主持经验。

  如您有体育旅游项目、体育产业项目需要规划编制和投资顾问咨询,赛事旅游项目需要创意策划运营,请与中心联系,谢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