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第20届中国新闻奖电视会议消息获奖作品赏析

  新,是电视会议新闻的基本特征之一,不新就不是电视会议新闻。因为电视会议新闻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最新陈述,而运动着的客观事物是瞬息万变的,昨日为新,今日为旧;彼时为新,此时为旧,电视会议新闻只有适应这种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才能真实地反映电视会议新闻的本质特征,实现它的固有价值。古人云:“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意思是说,前人用过的辞和意可以不用,要悉心追求的是“未振之夕秀”,即使傍晚田埂上含苞待放的野花,一旦盛开,别人也会觉得色艳艳,香阵阵,活鲜鲜。古人写文章尚且如此,更何况电视会议新闻呢?

  一是时间新,是指电视会议新闻事件从发生到播出的时间差距。观众都有“先睹为快”的心理,因此,电视会议新闻的时效越快越好;时效差,电视会议新闻即成“明日黄花”,它的社会效果是要受到很大影响的。随着电子媒介的出现,电视会议新闻的时效观念有所改变,但也只达到播出“刚刚发生的消息”的水平,即要求会议新闻事件一结束就发出电视会议消息。但电视直播的出现,又突破了这个时效观念。在现在看来,“刚刚发生的消息”仍然是会议新闻事实发生之后才报道,为什么不能在进行中就报道呢?于是记者带着直播设备来到会议新闻发生的现场,使新闻事件从发生到播出的时间差距,缩短到最低限度,把重大会议新闻的时效提高到播出“正在发生的消息”的水平。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电视转播车、卫星转发器及高清摄像机等先进设备的使用,重大会议新闻都进行现场直播,实现了电视同步报道,为电视会议新闻的时效性又揭开了新的篇章,它把新闻的定义从“已经发生的事情”变为“同步报道发生着的事情”,展示了一种令人惊喜的时空同步文化。

  二是内容新,是指会议新闻材料的鲜活,是刚从水中捞上来的活蹦乱跳的“活鱼”,它是电视会议新闻要新的真正内涵和魅力所在。研究表明:观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有“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习以为常的事件,对观众来说,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只有当新的超出常态的事件出现时,才会刺激他们的神经,引起兴奋。所以,作为合格的记者,应时刻想到观众的需要,将大量鲜活新闻奉献给他们。世界风云变化,国内重大新闻、百姓关注热点、社会奇闻轶事,无不包括在内。即使是在寻常事件中也要想方设法“钓”出观众感兴趣的“活鱼”来。如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的电视消息《芜湖:万吨巨轮下水 浪卷员工入江》(安徽电视台2009年6月9日《安徽新闻联播》),记者参加的是一次极为普通的一艘3万吨新船下水仪式,按惯例发一条会议简讯便可以了。但由于记者有着求新的,在灾难突然降临时,迅速做出反应,敏锐地记录下灾难发生的过程。极富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和背景声使整条新闻具有现场感和震撼力,打动人心、警醒世人,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电视新闻作品。

  安徽电视台采访小组原意是拍摄一组新船下水的画面,不料拍摄刚开始就发生了围观人员被卷入长江的意外事故,现场的欢呼演变成惊呼,场面失去控制,局面趋向混乱。电视摄像师敏锐地把镜头推向了浪花翻腾的江水和落水人员,捕捉到了整个突发事件的过程;同时记者还在最短的时间内做了现场采访,将这一突发事件报道补充得更加完整。新闻播出后即被中央电视台、东方卫视、深圳卫视等多家电视媒体,以及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迅速转播转载,掀起了广泛的社会效果。新闻第一时间的现场实况将灾难瞬间生动还原,警醒世人的同时传递出时刻保持安全生产意识的重要性。这样,记者在参加一般新船下水仪式的“水”中“钓”出了一条“大活鱼”。

  三是表现手法新,是指会议新闻表现形式要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观众的口味。因为会议新闻写久了容易模式化、僵化,形式上不创新,就好像旧瓶装新酒,即使新闻内容再好,也不能获得观众欢迎。只有表现手法新,才能抓到好的会议新闻。如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电视消息《听证会上的惊天一“抛”》(黑龙江电视台2009年12月8日),这是一条完全由新闻现场构成的主题重大的独家报道。近年来,听证会变相成为“听涨会”的情况十分普遍,受到大众的质疑和诟病。这条消息从听证会上唯一持反对意见的代表为了争取发言机会而采取出人意料的办法入手,反映了民生的重大问题,主题深刻。2009年,国内的燃气、电、供热、自来水等生活必需品的调价听证会密集登场,“涨”声一片,公众普遍表示难以承受。临近岁末,哈尔滨市又宣布要将自来水价格上调33%,市民普遍认为涨幅过大。但听证会上32名代表中有31名一边倒地同意涨价,听证会成了名副其实的“听涨会”。听证代表刘天晓,多次举手想要表达反对意见未果。记者敏锐地注意到这一点。当刘天晓由于得不到发言的机会,愤怒地将桌上的矿泉水瓶抛向主席台时,记者及时地拍摄到了全过程。现场有十几家媒体采访,记者凭借对新闻的敏感,独家捕捉到了这个具有新闻价值但又转瞬即逝的珍贵瞬间。此条消息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很多观众表示,报道虽短,却非常震撼,并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们的心声。与此同时,由于现场报道的独家性,此报道被多家媒体转载。而有关价格调整是听证会还是“听涨会”等问题,也成为当时公众热议的焦点。它传递的“深层信息”,完全符合现代观众对新闻事件穷根究底的心理需求。

  二、电视新闻记者要培养创新意识:既要有嗜新如命的精神,又要有“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还要有“童心看世界”的观察视角

  所谓电视新闻记者要培养会议新闻创新意识,不只是一种强烈的创新,它是一种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新观念。它的显著特征,就是不满足已知的事物,总是把眼光投向未知领域,无穷无尽地探求新的知识。它是认识会议新闻事物的“”,是好新闻作品的“催化剂”。正是这种创新意识,孕育了众多的闪耀时代之光的会议新闻彪炳之作。那么,怎样培养和训练这种创新意识,并用它来指导会议新闻实践呢?

  其一,采编电视会议新闻要有嗜新如命的精神。它的具体表现是“人家报过的消息不再写,报道过的题材要少写”,精心追逐的是两个“第一次”:内容是第一次出现的会议新闻新事物;时效是第一次传递的会议新闻新信息。写会议新闻只有精心追逐两个“第一次”,才会产生爆炸性的效果。如第20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电视消息《野象肇事 保险买单》(西双版纳电视台2009年11月11日),作品时长仅1分25秒,突出的特点就是赢得了传播“第一次”重大事件和“第一次”传播的最佳时效。

  【记者现场】:11月11号,西双版纳亚洲象公众责任保险签字仪式在景洪举行。这是省州政府首次联合,因亚洲象买保险,开了国际先例。

  【正文】:这项新险种由云南省林业厅、西双版纳州政府和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西双版纳中心支公司共同负责。根据保险协议,从2010年1月1号起,只要是野生亚洲象在西双版纳州内造成的人、财、物的损害,都可以赔偿。

  【同期声】: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杨松海:这次投保由省林业厅和州人民政府出资285万元,不要群众自己掏一分钱。

  【正文】:西双版纳是中国境内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据监测,目前,西双版纳境内有野生亚洲象270头左右。随着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的增加,野象伤人和损坏经济的肇事不断增加,近3年来,每年有3至5人被野象所伤,每年经济损失达600万元。这项保险业务最高的赔偿限额达3千万元,是目前缓解人象冲突的最好选择,群众可拨打电线报案。

  野象肇事,保险来买单,这是利用商业保险方式来解决野生亚洲象肇事补偿问题、探索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一次大胆尝试和重要的机制创新。会议新闻价值大,对构建和谐边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新闻时效性强,有完整的新闻要素,语言文字简明扼要,表述准确,逻辑清晰,剪辑富于电视特点,不失为一条优秀的电视短消息。在获知会议新闻信息后,记者对相关背景材料进行了解,拟定采访计划,决定以记者现场出镜报道的方式来制作会议新闻;提前约定采访对象,增强会议新闻的权威性;后期制作插入相关背景画面使会议新闻信息丰富,提高了会议新闻的可视性;精选会议新闻素材,写作简练,满足了观众的知情权。会议新闻播出后,社会反响好。各界人士极为关注,并对这一举措好评如潮,经常发生人象冲突地区的很多观众打电话来确认报案电线月以来,涉及西双版纳州4个乡镇12个自然村83户农户受损农作物定损后的5万多元保险理赔款已送到村民手中。目前,这一协议继续得到有效落实,西双版纳农户赔偿金比往年大幅上升,人象之争矛盾进一步缓和,群众保护野生亚洲象的积极性高涨。

  其二,采编电视会议新闻要有“标新立异”的思维方式。心理学认为敢于标新立异的人,才有可能创新。求异思维不苟同于传统习惯的思维方式,它对客观事物总是进行与众不同的创造性思考,对司空见惯已成定论的事物也要进行反思,求得独到、独特的新颖见解。如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电视消息《“正新模式”使民勤治沙获重大突破》(甘肃广电总台2009年7月7日),这是一条宣传成就的会议新闻,这类会议新闻往往是“例行公事”,很容易写成一些枯燥无味的数字排列,读起来令人乏味。这一记者却喜欢标新立异,他在新闻标题上标出《“正新模式”使民勤治沙获重大突破》,一下子把新闻提到了一个非常引起人们兴趣的境界,那些枯燥的数字立马活了起来,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也就有了生命力。半个世纪以来,甘肃省民勤县荒漠化演变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国务院总理先后八次做出重要批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甘肃省民勤县的治沙过程先后经历了“完全放弃”、“人退沙退”、“人进沙退”几个阶段,治沙效果都不理想。从2007年底开始,民勤县联合兰州大学发挥“政府加科研”的优势,试点“正新模式”:在民勤县沙化严重的正新村进行实验,民勤县政府通过生态补助等手段,将农民、耕地、水资源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发展种草产业,启动压沙工程,提出“人定沙定”的治沙新理念。近两年的实验,效果显著。经过专家鉴定,“正新模式”让民勤治沙步入国际先进水平。该作品题材重大,内容清楚,简练生动,画面清晰,制作精良,结构合理,不失为一篇电视佳作。从2007年国务院总理视察民勤沙化治理工作起,记者就一直在关注民勤的沙化治理工作。民勤县与兰州大学近两年的合作期间,记者不间断的跟踪调查,拍摄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并相继报道了相关情况。2009年7月6日,“正新模式”经过专家组论证后,记者第一时间制作,并独家播出了该节目。由于正确的引导,在节目播出后,甘肃省相关媒体都对这一模式进行了一连串的后续报道,引起了社会关注民勤治沙、关注人类环境的热潮。

  其三,采编电视会议新闻要有“童心看世界”的观察视角。美国新闻学教授韦尔·曼切尔提出“记者必须学会用孩童般的眼睛观察世界”。这个形象的比喻指明,当记者观察事物时要像初次接触社会的孩童那佯,觉得什么都是新鲜的,这样的目光才能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如果记者没有这种新鲜感,观察什么都觉得司空见惯,就会熟视无睹,不但不能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鲜的东西,甚至会把新事物也看成是旧事物,从而让它从眼皮底下白白溜走。如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电视消息《厦门:我国内地第一条海底隧道全线贯通》(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2009年11月5日),正是一条用“童心看世界”的观察视角采摄的电视新闻:

  完全依靠自身科技实力,今天(11月5号),我国内地第一条海底隧道—厦门翔安隧道成功地攻克了世界性的修建难题,实现全线贯通。

  (报头)记者:马晓春:“这里是厦门翔安隧道左线米的最深处,随着刚刚最后一次爆破的成功完成,我们可以看到整条隧道已经实现了全面贯通。”

  厦门翔安隧道工程全长8.695公里,其中海底隧道长6.05公里,从2005年启动建设以来,工程遇到了许多世界级难题。

  (同期:中国铁建二十二局集团厦门翔安隧道项目总指挥郭衍敬:“(开挖隧道是)大断面的又是在软弱地质(层)当中,还有几百米的海水连着富水砂层,过去这样的地质情况我们做隧道是想都不敢想。”

  为了攻克难关,翔安隧道建设者创造出了“先往富水砂层注射快干水泥浆,形成阻绝海水的硬壳,在硬壳的保护下,再进行开挖”的全新施工方法。

  (同期:郭衍敬:“平均每个月我们(掘)进尺能达到60多米,最多的时候能达到74米,可以说在世界上都是很了不起的奇迹。”)

  厦门翔安隧道工程总投资近32亿元,实现通车后,将使厦门岛内到翔安区的车程从一个半小时缩短到15分钟。

  翔安海底隧道,是我国内地第一条海底隧道,由我国完全自主设计、施工。该篇新闻报道通过丰富的现场场景,将翔安海底隧道全线贯通时的现场呈现在观众眼前,同时还对翔安海底隧道整体工程状况以及在施工过程中攻克的世界级技术难题进行介绍,记者的现场介绍和工程技术人员的同期声穿插其中,使得人们对于工程的技术含量,以及全线贯通后给人们交通生活带来的便利有了直观的了解。翔安海底隧道自2005年开工以来,记者入隧采访几十次,从各个施工段、难关节点、施工人员攻坚等各个角度全程跟踪,这次终于等到全线贯通这个最令人振奋的工程节点。采访前,记者大体整理了下思路:会议新闻首要突出的就是现场,其次是工程在世界海底修隧方面的意义,再次是整项工程的情况交代。记者提前半小时守候在工程部批准的安全距离位置拍摄爆破点,成为当天唯一拍到最后一刻贯通瞬间爆破电视画面的媒体。待爆破烟尘大致散去,记者爬上爆破点,以现场出镜报道,带观众见证隧道贯通的场面。新闻中间段穿插项目总指挥采访和施工过程介绍,用通俗的比喻方式让观众明白施工遇到的专业难题是怎么回事,以及如何攻克世界级难关,并带上工程概况介绍必要的背景。该会议新闻使人们了解厦门市岛内外一体化建设进程有了很直观的印象,对建设海底隧道过程中,工程建设者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有所了解。这位记者的成功在于观察事物的新鲜感,所以能“见微知著”,从人们不太注意的新闻现象中抓出新闻精品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