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体新闻

【国关青年说】贾思默:《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关于南海争端新闻语篇态度资源运

  原标题:【国关青年说】贾思默:《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关于南海争端新闻语篇态度资源运用对比分析

  本研究以《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2016 年 4 月至 6 月对中国南海问题争端报道为语料,运用评价理论视阙下态度系统为理论分析框架,应用定量及定性的研究方法对上述语料中态度资源的运用展开对比分析,结合相关小句的批评话语分析,探讨两者观点态度上的差异。研究发现:两者在情感子系统中评价类词汇使用频次及比例基本相同:两者都以满意/不满意类占比最多,非现实类与安全/不安全类占比居第二位且相当,高兴/不高兴类占比最少;判断子系统存在一定差异:社会评判中《日报》以韧性、才能类占比最高而《邮报》中则以常态、才能类占比最高,两者在社会约束类评价资源的使用情况基本一致:都以正当类评价资源为主;两者在鉴赏子系统内则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日报》以价值类评价资源使用频次最高、构成类其次、反应类最少,而《邮报》则以构成类评价资源使用最多、价值类其次、反应类最少。两者在情感、判断及鉴赏子系统评价资源的不同分布构建了包含 11 个子部分有关中美差异化态度的话语模式:分别为中美对日本、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态度的异同;中美对“自由航行”态度的异同;中美双方在主流价值观、最高权力认知方面的异同;中美双方对彼此南海问题立场的态度及对自身政见坚定程度的异同;以及中美双方对国家发展道路、南海政策、地区局势判断及运用外交手段所巩固立场的异同。两者在态度类评价资源上运用的差异折射出美方之霸权主义、后殖义、崇尚武力、资本主义、个人主义、一超多强的治国理念以及中方之和平发展、文明、儒家思想、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及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等意识层面上的本质差异。

  评价理论是由J.R.Martin于上世纪90年代基于韩礼德创立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系统发展创建而来。自创立至今,该理论作为语篇分析的有效手段以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其进行探究和应用。笔者通过收集近20年来国内核心期刊刊登的关于评价理论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国内对于评价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对评价理论之理论框架的深入及丰富(王振华、马玉蕾2007)。二、探讨评价理论对于翻译过程的指导及优化(刘世铸2012)。三、运用评价理论对于童话类、诗歌类、书评类、商业类、新闻类等语篇展开具体分析(蓝小燕,2011;韩颖,2014;袁传有2008)。四、评价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发展(马伟林,2007) 五、评价理论与社会语言学的结合与发展(廖益清,2008)。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评价理论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与探析,并着重分析了其在不同语体语篇中的运用与应用。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国内关于运用评价理论对新闻语篇展开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新闻涉事方一方例如探讨新闻语篇中的话语重建及修辞功能等问题(袁华,2009;庞超伟,2013);而探讨新闻涉事双方有关报道中的话语建构及意识形态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将以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为理论分析框架,以《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对南海问题争端的报道为分析语料,运用定量及定性的研究方法,探究中美双方态度资源的运用构建了何种话语机制以及其人际意义语言背后所隐藏的不同意识形态。

  评价理论共包含三大系统:态度系统、介入系统以及极差系统。本研究旨在运用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作为理论框架,对《中国日报》及《华盛顿邮报》中的评价资源进行定量、定性的对比分析。态度系统共包含三大子系统,分别是:情感子系统,判断子系统以及鉴赏子系统。

  情感子系统可被分为“品质情感”、“过程情感”以及“评注情感”。而“过程情感”又包含4大子过程,分别是:倾向/非倾向;高兴/不高兴;安全/不安全;以及满意/不满意(付瑶,2015)。

  判断子系统可分为两部分,即社会评判及社会约束,有积极,消极之分(Martin,1998;Halliday,1994)。社会评判常被置于各种口头文化的监督之下,涉及三大子过程,分别是常态—某人多么与众不同;才能—某人多么有能力;韧性(tenacity)—某人多么坚决。而社会约束则更加经常地被编入书面法律文本中,包括真实,即某人多么诚实;正当,即某人多么道德(Eggins&Slade,1997)。

  鉴赏子系统则分为三个子过程:反应,即某件事是否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是否使我们愉悦;构成,事物是否具有平衡性及是否复杂;价值,即事物是否创新、是否可信、是否适时等(Martin,2000)。

  本文旨在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日报》与《华盛顿邮报》对于南海问题进程的报道,在态度资源各子系统的运用上存在什么异同?(2) 这些异同折射出中美双方在对待南海问题的观念、立场、方法及导向上有何相似与差异?(3)中美双方态度资源的运用建构了各自何种话语模式以及体现了双方何种意识形态?

  《中国日报》(以下简称《日报》),被公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权威的英文刊物。而《华盛顿邮报》(以下简称《邮报》)作为美国东部精英报刊,被认为是了解美国官方动态、国际国内事务的最佳渠道。由此可见,本研究可以大致认为这两份报纸所体现出的倾向基本代表着中美两国官方对南海问题所持的态度。本研究收集的语料截取自两份报刊官方网站从南海问题争议最激化到所谓国际仲裁前两个月(即2016年4月2日至2016年6月19日)所有关于南海问题的相关报道。其中,《中国日报》语料7710词次,《华盛顿邮报》语料7586词次,两个目标语料库规模基本相当,具有对等性,可以展开对比研究。(洪岗 振华,2001)

  本研究首先基于Martin&White(2008)在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 Appraisal in English一书中提出的态度系统理论框架对语料进行编码、分类和统计。其次,本研究对两份报纸态度资源的具体构成进行描述、对比与分析,并对富含评价资源的相关小句展开定性分析。最后,本文旨在揭示两份报刊态度资源的具体运用构建了中美双方何种话语机制以及隐藏在其背后中美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

  《日报》与《邮报》情感子系统较少涉及“品质情感”与“评注情感”,主要由“过程情感”构成。其中,《日报》共92例,《邮报》共119例。两者均以满意/不满意所占比例最高,其中《日报》满意/不满意类别共42例,占比45.7%;《邮报》满意/不满意类别共55例,占比46.25%;两份报刊满意/不满意类别占比基本相同,都为45%左右子范畴都以不满意—不愉快构成比例为最高,满意—愉快类别次之,另外两子范畴不满意—厌倦、满意—感兴趣占比较小(具体可参见表1)。相关例句如下:

  安全/不安全类和非/倾向类分别在两类报刊中数量占比第二位,各自占比约为25%左右。其中,《日报》安全/不安全类共23例,占比25%;华盛顿邮报》安全/不安全类共29例,占比24.36%;《日报》非/倾向类共23例,占比25%;《邮报》非/倾向类共32例,共占比26.87%。具体而言,安全/不安全子系统中两份报刊又以安全—信心子范畴构成比例最高,非/倾向中则以子范畴构成比例最高,其他子范畴在两份报刊中的存在比例普遍较低或为零。(具体可参见表1)相关例句如下:

  两份报刊态度系统中高兴/不高兴类别所占比例最小,《日报》中仅有4例,占总比的4.30%;《邮报》中仅有3例,占总比的2.52%。两份报刊的情感色彩都属负面,均由不高兴子范畴构成。(具体可参见表1)。相关例句如下:

  两份报刊在判断子系统上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差异。《日报》共109例,以社会约束为主,共68例,占比62.4%;社会评判共41例,占比37.6%。《邮报》共133例,社会评判及社会约束类别占比大致相当分别是:社会评判69例,占比51.88%;社会约束64例,占比48.12%。两者在社会评判子范畴的具体构成上呈现出显著性差异:《日报》以韧性子范畴为主,共17例,占比41.47%;才能子范畴次之,共16例,占比39.02%;常态子范畴最少,共8例占比19.51%。而在《邮报》中,则以才能子范畴为主,共29例,占比42.02%;常态子范畴次之,共28例,占比40.58%,韧性子范畴最少,占比17.40%。(具体数据可参见表2)。社会评判子范畴具体举例如下:

  两份报刊在社会约束子范畴构成分布上趋于一致:两者都以正当子范畴为主,《日报》中正当子范畴共56例,占比82.35%;《邮报》中正当子范畴共57例,占比89.06%;两者真实类子范畴评价资源则占比较小。(具体数据可参见表2)。社会约束子范畴具体举例如下:

  《日报》鉴赏子系统共104例,《邮报》共131例。两者都以反应类子范畴使用频次为最低,《日报》共27例,占比25.96%;《邮报》35例,占比26.71%。除此之外,《日报》中,以价值类子范畴数量最多共44例,占比42.31%,构成类子范畴次之,共33例占比31.73%。《邮报》中,构成类子范畴数量最多,共56例,占比42.74%;价值类子范畴数量次之,共40例,占比30.55%。两者均以正面评价资源占绝大多数。(具体数据可参见表3)。鉴赏子系统具体举例如下:

  非/倾向类:中美两份报刊都以类词汇为非/倾向类评价资源的主要构成部分,此类词汇的使用从侧面体现了中美双方对南海问题中另外两个不可忽视的海上力量—日本与印度介入南海问题的态度。如例[5]所示:中方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应邀就日方高调介入南海问题进行回应强烈谴责日方应停止其修宪行为和在南海问题上的频频作秀,致力于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而例[6]所示,《邮报》则直接以新闻标题的方式明确指出美国希望印度能够积极参与南海事务,平衡与遏制中国作为海权大国的崛起。美国通过如首次邀请印度内阁访问美国,策划联合军演以及划时代地在民用核能领域与印度展开积极合作等密切行动,旨在在南海地区联合印度与日本共同构建起“亚洲安全体系”。

  安全/非安全类:两份报纸关于安全/非安全类评价词汇的运用则主要体现出中美两国积极运用外交谈判手段巩固各自在南海争端中的立场。如例[3] 及其他涉及安全-信心及安全-信任类评价词汇语料所示《日报》中安全—信心类词汇的使用主要表达了中方对于以下两件事实的信心与确认:一、中方早在2006年发表声明,表明中国将不接受《联合国海洋公约》在海洋定界、历史归属和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强制性程序。二、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立场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支持。而《邮报》关于安全—信心类词汇的使用,则更多是通过主观臆断中国在南海问题中的不安与不自信为自身营造声势。如例[4]所示,美报道中国在听到法理专家将在联合国安排的海牙特别法庭对中国作出关键裁决的消息后,心绪不安,美方的此番报道旨在通过减损中国在南海问题中立场的合法性以期为自身赢得国际支持。

  满意/不满意:在此子范畴内,中美两份报刊都以负面感彩的评价词汇为主,分别表达了中美两国对于彼此在南海问题中所持立场及态度的不满意、不赞同甚至是批判。由例[1]可观察得出,《日报》中此类词汇的使用主要旨在强烈美军舰擅自闯入中国领海及表明中国对维护自身主权及安全的决心。而《邮报》中不满意—不愉快类评价词汇的运用,则主要集中在如例[2]中,华盛顿邮报借由苏比克岛军民的视角回忆本岛作为军事基地时曾给当地居民带来的社会,并借此婉转地批评中国在南海参与纷争可能给菲方平民造成一定的动荡及伤害。

  高兴/不高兴:由表2可观察出,《日报》及《邮报》高兴/不高兴子范畴的评价词汇全部集中在不高兴—反感以及不高兴/痛苦。此类词汇的使用频率较低主要体现了社论文章的客观性与严肃性。而全部集中在不高兴范畴则体现出中美双方普遍认为南海矛盾已日益激化、地区紧张局势在不断升级,对于彼此的反感情绪达到峰值。

  常态:两份报纸判断系统常态类评价词汇的使用则主要折射出中美两国对于美介入南海争端的主要切入点— “自由航行”事件的不同观点。数据显示,《邮报》对于常态类词汇的使用频率(40.58%)明显高于《日报》(19.51%),这主要是由于在南海问题逐步升级的前两个月(即2016年4月至5月),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注点还主要聚集于试图将其自由航行的行为正常化、常态化。如在例[10]关于正面常态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奥巴马政府已以官方声明的方式提出“自由航行”行动将赋予美国能够在国际法允许的区域内罔顾主权国家的权利与领土完整自由地飞行与航行,进而将原本属于军事入侵的行为常态化,将其自由航行的行为演变为一种常态化举动,试图在全球推行其霸权主义,进而试图将冷战时期美苏对峙的常态化局面维持延续至今天的美国一国独掌世界秩序。而在例[9]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日报》在报道中国官方对于美军军舰强行进入南海问题的回应上,使用了slam一词,此词含义为 “猛击、猛烈抨击”,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华夏古国,此次能够一反常态抛弃其温和圆润的外交形象与美国针锋相对地展开对峙,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在捍卫主权与领土完整方面的坚定决心。

  才能:两份报纸才能类评价词汇的使用则折射出中美两国对于最高权力认知的不同。例[12]中可以看出,美国宣称 “如果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美国还不能在国际法允许的区域自由航行,更何况世界上其他的弱小国家”, 根据此句隐性评价中的预设可以看出,美国对于强盛的解读更多是基于武力考量,并认为只要拥有绝对武力,就有资格决定和维护世界秩序,这体现了美国本质上崇尚武力的价值观和意图通过军事强权称霸全球的战略布局。而中方则更多是从法理上对国际事物进行评判。如例[11]指出,“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美国本身也没有批准《联合国海洋公约》,致使多年来在海洋领权存在纠纷的国家并不能申请合法仲裁解决争端”,中方对于国际事务参事方是否有能力行使其话语权及是否能合理解决纠纷的评判则更多是基于法理的公平与正义。

  韧性:两份报纸对于韧性类评价词汇使用的异同则主要体现出中美两国声援其政见语气强硬程度的不同。如例[13]中所提到的firm, 以及其他在《日报》中出现的例如firmly, persists,resolute,resolutely,resolution,等词则充分表明中国恪守《国际法》及《联合国海洋公约》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以及通过双边谈判、和平磋商的机制解决南海争端的强烈愿望。而在《邮报》中,韧性类评价词汇的使用频率则大为减少,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美国作为南海争端的第三方,缺乏明确立场直接介入南海问题。二是由例[14]可以看出,《邮报》的韧性评价词汇则主要用来谴责中方固执地坚持通过双边谈判而不是美国所提倡的多边谈判乃至国际法庭仲裁来实现南海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国的这一坚持破坏了美国意图“重返亚太”以及后冷战时代“一超多强”的战略构想,因而遭到其与反对。

  线数据可得知,《日报》与《邮报》中真实类评价词汇的使用频率远低于正当类。这正体现了硬新闻主要是对已发生事件进行真实客观的描述,对已发表的言论进行相应的转载,故对所报道事件的真实性关注较少。

  两份报刊正当类评价词汇的运用则折射出中美两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由例[16]可知,美方对于其在菲律宾军事基地苏比克岛历史演变历程的报道,忽略了本岛的地缘、历史起源等问题,只叙述了其西班牙统治时期的历史,在形容此段历史时,则用了“authorized”授权一词描绘西班牙海军对于殖民地的统治与压迫;在随后美国交接苏比克岛时则只使用了“moved in”一词,仿佛美国是理所当然地从西班牙人手中交接了对于菲律宾岛屿的所有权,这充分体现了美国意识形态中无处不在的后殖义思想与种族优越感,将自身及其他强权国家的侵略与掠夺解读为正当合理的行为。而中方则依旧聚焦于对美方“自由贸易”掩盖下军事挑衅行为的谴责与批判,如例[15]中使用的unauthorized一词,谴责美国不经主权国家允许擅入他人领海是违反主权国家有关法律及藐视他国民族尊严的不正当行为。由此可见,中方对于国际关系的处理则更多是基于、平等及法制,体现出其儒家思想中尊理、守理的一面,也体现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遵循其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中先进、、文明的一面。

  反应:两份报纸关于反应类评价词汇的运用主要体现了中美两国对于南海争端中与中国存在领海分歧国家的态度认知。 从例[19]中可以看出,中国强烈谴责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中通过“大国原罪论”抹黑中国夸大中国在南海事务中的国际影响力,借此为即将进行的国际法庭仲裁案营造支持。而从例[20]可以看出,《邮报》将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在纳什纳群岛的误会描述为最为剧烈、最为引人注目的冲突。《邮报》中将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摩擦评价为“the latest conflicts”, “the bigger regional tensions”以及“the biggest flare-up”,由此构成渐强型语义韵,其由级差区分的各个语步相互融合成一个连贯主题即:“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矛盾频发并日益升级,”通过无时不刻地导入讲话者对此事件的鉴赏与评价,《邮报》运用语篇归化手段限定其顺应性阅读立场:即中国与邻国印度尼西亚因南海争端而逐步交恶。美国此举旨在利用南海周边国家达到其挑起争端、从中渔利的目的。

  构成:构成类评价词汇体现了中美双方对国家发展道路的不同认知。由例[21] [22]可以看出,中方对于南海问题的关注点一直在维护本国主权领土完整以及南海地区安定繁荣的区域秩序,如[21]中所示,中方一直在强调其不接受菲律宾单方提出的国际仲裁的立场是清楚而一贯的,即中国在纷杂国际形势中寻求发展的道路一直是和平共处、协同发展。而美国在南海问题中的立场则更倾向于遏制中国的崛起以及重塑其对亚太地区的控制及统领。由例[22]可以看出,美国对于中国在南沙群岛所属海域的正常捕鱼作业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曲解,将其称为利用渔船作为先遣部队宣示扩张其在南海群岛的领海主权。美方也将中方派驻海岸警卫队成员护送中国渔民在所属海域内的行为描述为中方蚕食南海海域的“捕鱼、保护、占领及控制”策略。由此可以看出,美方在自身发展道路上的选择更倾向于树立强权、对对手展开全方位的封锁与打压。

  价值:两者价值类评价词汇的运用主要体现了中美两国对待南海问题政策出发点的不同。如例[23]所示,中国一直在呼吁南海问题的涉事各方,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以及繁荣的道路上发挥建设性作用,呼吁各方发挥其正面、积极的作用;关于南海问题,其所认知下有效及有意义的解决途径是朝向地区和平、发展、合作以及共赢。而例[24]则指出,《邮报》将中国团结东盟各国及国际各方努力笑谈为“无意义的”, 并企图诋毁中方这一胜利是由于其经济施压而非国际公义。与中国立场相反,美国介入南海争端的主要目的则在于制造区域摩擦,利用南海地缘优势及战略资源,巩固其政权、经济及国际影响力。

  《中国日报》及《华盛顿邮报》通过态度资源的选择与运用,构建了中美双方关于南海争端包含11个子部分的话语模式机制,并由此折射出中美两国在意识层面上的本质不同。具体如下:

  如图所示,两份报刊建构了中美对亚太地区日本、印度两大海权国家态度、中美两国对南海争端涉事国家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态度、中美两国对“航行自由”态度、中美两国对最高权力的认知等11大话语体系,并由此折射出美国道德文化层面中的霸权主义、后殖义、个人主义以及对武力强权的崇尚,同时也体现出美国以物质文明为首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构想;而此话语模式则折射出中国意识形态中和平发展、文明、集体主义以及尊理尚理的治国理念,同时也体现出中国倡导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并存的社会主义制度以及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构想。

  本文通过对《中国日报》及《华盛顿邮报》关于南海争端中态度类评价词汇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对待南海争端中同一问题的态度相去甚远。研究同时发现,《中国日报》及《华盛顿邮报》对于三大态度子系统评价资源的使用构建了包含11个子部分有关中美差异化态度的话语模式并间接反映出中美两国具有本质差异的核心价值观。本文希望研究结果能够对评价理论的具体应用、语篇分析、英语阅读及写作、跨文化交际以及国际关系提供一定借鉴与建议。本研究在语料数量、语料来源以及研究维度上可以进一步丰富,以期对研究问题得出更加客观的结果。References: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