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西甲

西北大漠,那群“追导弹的兵”

在祖国的西北大漠,有这样一群“追导弹的兵”,部队每次执行导弹发射任务,他们都要日夜兼程、千里奔袭、风餐露宿,提前到达荒无人烟的观测点待命,从导弹发射升空那一刻,就开始实时监测飞行轨迹。近日,总台央广“新春走基层”记者来到火箭军某部,带您认识这群“追导弹的兵”。

我是总台央广记者危瑶。这里是西北大漠的火箭军某部,伴随着巨大的发动机轰鸣声,数台特种车辆相继驶出车库,一场装备操作演练即将展开。

官兵聚精会神追踪目标

“各车注意,前方车队遭遇骆驼过马路,请各车减速慢行,各车收到回复”“一号车明白……二号车明白……”

记者跟随车队向目标演练区展开机动,放眼望去是无边无际的戈壁大漠,目之所及,荒无人烟。四级军士长王东棵介绍,每当有导弹发射测控任务时,他们都要根据导弹的理论轨迹,提前部署到各个观测点位,近则上百公里,远则数千公里。这些年来,王东棵和战友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在这样的无人区穿行,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风景,也承受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

_

王东棵:

“比如这次去新疆,我们住在车上,盖个睡袋、盖两床被子也不暖和,尤其是凌晨的时候特别冷,大家都是咬牙坚持,一晚上最少冻醒四次。在荒漠里面也没有水源,我们吃水都要往返三百公里,隔四天五天去拉一趟,一人(一天)两瓢水。”

_

吊装设备(经纬仪)

通过铁索吊装设备(经纬仪)

到达目标演练区后,官兵们经过简单休整,开始依次展开装备。各个班组分工协作,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调试器材。太阳已经偏西,气温在零度以下,耳边是呼呼的风声,记者采访不到十分钟,戴着手套的手已经冻僵,而官兵们在装卸和调试装备的过程中都没有戴手套。排长孔尚银告诉记者,戴手套会影响操作。

_

孔尚银:

“碰到铁会特别冷,更何况还要用手去抓,战士们的手有裂纹、冻疮……看到很心疼。”

_

四级军士长王东棵说,装备的灵敏度很高,在观测导弹轨迹时,操作员如果不小心手抖了一下,就会形成很大的误差,不管环境多么寒冷,必须时刻保持精细操作。

_

王东棵:

“冬天任务比较多,都是去零下十五六度二十多度的地方执行任务,操作台是铁的,比如说到(倒数)200分钟准备,我们的手已经放在操作台上了,时刻准备着,第一感觉是凉,时间久了就麻了,再久的话就感觉骨头疼。但你的手放在那就是不能抖,不能手一抖把目标丢失了。”

_

通过摇把起竖天线

拼接天线面

组装天线零件

调试天线,使通信畅通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测控分队大多数的官兵也难得能聚在一起,指导员潘益华说,大家长期分散在不同的观测点执行任务,春节人员收拢后,顾不上休整,就组织这样野外条件下的装备操作演练,目的就是磨合队伍,寻求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为更好地执行新年度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_

潘益华:

“大家一年四季都在各个方向跑,任务的频次更高,任务的强度更大,间隙期更短。”

_

连接设备电缆

启用供电油机

用水平仪器在戈壁滩上找平

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为灰白相间的营房披上了金色的外衣,营区内挂上了过年的红灯笼。营房虽然简陋,但却让操练归来的战士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二营营长陈小双说,这是他们在营房过的第一个春节,此前,因为执行任务的需要,部队常年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_

陈小双:

“夏天,帐篷里中午的温度一般都是四十五六度;冬天又特别冷,在9月底的时候,帐篷里面已经冻得晚上睡不着觉了。但是咱们革命军人不都是这样,首先我们自己得坚强,我们军队是一个大熔炉,我们有这样一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_

在坚硬的戈壁滩上打地钉

如今,这群“追导弹的兵”不断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常年千里奔袭,完成了繁重的测控任务,并且在一次次的任务中增强了专业素养,部队作战能力得到跨越式提升。

_

陈小双:

“我们从最开始的装备会操作,到基本的具备这种能力,再到后来模式的完善、能力的提升,一步步走过来,我们整个营的核心能力提起来了。现在,我们不管是试验任务还是演训任务,节奏越来越快了,就感觉我们整个火箭军确实在一种蓬勃向上、快速发展的阶段。”

_

来源:央广军事

记者:危瑶 袁萌婷 陈开江

责编:生生

编审:朱西迪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